近日,我科收住了3名以突发性精神异常及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她们均属于年轻的女性患者,既往身体健康状态良好,同时发病前也并无感染,外伤等特殊病史,按照一般神经及精神科的诊断思路,经常会认为是脑炎或原发的精神异常。但是通过详细的问诊及检查,一种少见的疾病逐步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即“抗NMDA受体脑炎”。
第一名患者是一名28岁的女性,育有一子,既往有畸胎瘤。发病后,首先表现为近期记忆力严重减退,随后出现了癫痫的发作以及严重的精神异常。很快,患者出现了明显的意识内容的减退和不自主运动,同时呼吸,心率均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呼吸道分泌物也明显增加。我们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常规的检查项目均未见到明显的异常,但患者的脑脊液及血清中均发现了NMDA受体抗体(脑脊液1:,血清1:32)。我们及时给予了其大剂量丙种球蛋及激素冲击治疗,同时对其实施了卵巢畸胎瘤的切除术,术中及术后的病理均证实为卵巢成熟的畸胎瘤。在接受手术后,该患者转移到ICU接受了严密的观察及支持治疗,同时也再次应用了丙种球蛋白及激素联合的冲击治疗。在克服了呼吸心跳节律紊乱,肺部感染,胃肠道功能异常等严重的问题后,该患者的意识内容逐渐恢复,不自主运动及癫痫也明显好转。在经过长达3个月的治疗后,该患者痊愈出院,但近期记忆力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名患者是一名27岁的女性,尚未生育,既往体健。以癫痫样发作起病,随后出现了精神的异常。很快,患者的意识内容出现了轻度的下降。同时呼吸道分泌物也出现了轻度的增加。我们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检查,除了在脑脊液及血清中发现抗NMDA受体阳性外(脑脊液及血清中均为1:10),并未见到明显的异常。在给予反复多次的丙种球蛋白及激素的冲击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很快得到了缓解,精神异常,意识内容及呼吸道分泌物均恢复了正常。经过近1个月的治疗后,该患者痊愈出院,并未留下明显的后遗症。
第三名患者是一名14岁的年轻女性,既往有桥本氏甲状腺炎。以癫痫样发作及头痛起病,随后出现了明显的精神异常,意识内容的下降,不自主运动,严重的肌张力障碍,以及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加。我们同样也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发现其有双侧的卵巢囊肿,同时,在脑脊液中,NMDA受体抗体也是阳性的(1:32),但在血清中并未发现NMDA受体抗体。其余相关检查并未见到明显的异常。在咨询内分泌科除外了桥本氏脑炎的基础上,我们将其诊断为抗NMDA受体脑炎。该患者立即接受了丙种球蛋白及激素的冲击治疗。为了进一步明确双侧卵巢病变的性质,我们请妇科对其实施了腹腔镜探查术,术中及术后活检均证实为良性的卵巢囊肿。术后,患者被转移到ICU进一步接受了严密的观察及支持治疗,同时也再次给予了丙种球蛋白及激素的冲击治,患者生命体征的到了稳定,但意识内容,不自主运动及严重的肌张力障碍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随后,我们调整为应用利妥昔单抗对其进行治疗,在更换治疗方案后,患者一时水平逐步得到了恢复。在经过反复的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后,患者的自主意识得到了恢复,肌张力障碍及不自主运动也得到了明显的好转。随后,经过长达4个月的治疗后,患者出院,但是仍遗留了明显的肌张力障碍以及智力水平的而下降。
从大的分类来讲,抗NMDA受体脑炎属于边缘叶性脑炎(Limbicencephalitis,LE)的一种。LE是一种以近记忆缺失,精神行为异常和癫痫发作为特点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其发病部位可累及海马、杏仁核、岛叶及扣带回皮质等边缘结构,属于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多种临床和免疫学变异型。可根据其病因分为三大类:1.病毒感染所致LE;2.自身免疫性LE(副肿瘤性LE:包括抗NMDA受体脑炎;非副肿瘤性LE);3.病因未明的LE。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迅速进展的烦躁、易激惹、抑郁、睡眠障碍、癫痫、幻觉以及短期记忆障碍。大多数患者神志恍惚但相对安静,不断重复同样的问题,有时出现发作性凝视,精神运动性或颞叶癫痫较全面性发作常见。其中亚急性起病,在数天或数周内进展的短期记忆障碍是LE的特征性表现,但临床常被忽视,可能因患者精神严重混乱,或被其他症状所掩盖。
抗NMDA受体脑炎则属于LE常见的类型之一。最初抗NMDA受体脑炎仅限于患卵巢畸胎瘤的年轻女性,随后证实,男性成人和儿童也可发生本病,其病因包括畸胎瘤,感染,遗传等多种因素。目前研究表明,抗NMDA受体脑炎是一类由于神经元表面NMDA受体可逆性减少所致的神经元功能障碍性疾病,而非不可逆的退行性变。临床证据也表明主要是体液免疫介导本病。针对细胞外NMDA受体NRl亚基N末端的抗体是该病的致病原,脑脊液或血清抗体滴度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
从发病人群及年龄来讲,抗NMDA受体脑炎以年龄小于18岁多见,男女之比为1:3;也可见于任何年龄段,患者中有40%~50%伴肿瘤,其中大部分为成熟性卵巢畸胎瘤,少数为纵隔畸胎瘤、睾丸畸胎瘤,甚至小细胞肺癌或神经母细胞瘤。畸胎瘤的发生与年龄和性别相关,女性多见,男性少见,同时患者发病年龄越小,肿瘤检出可能越小,但无肿瘤者也可能与随访时间较短有关。
从临床表现而言,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表现一般分5期,但各阶段并无严格界限。1.前驱期:早期症状不典型,在精神症状出现前多数呈类感冒症状,发热、头疼、疲劳、周身不适等2.精神病期:常表现为急性精神病或精神分裂症。精神症状可包括焦虑、情绪不稳、抑郁、行为和性格改变,偏执、妄想、幻觉、意识改变、肌张力障碍、言语减少或缄默状态等,少数情况下表现为暴力倾向,如打人、咬人等,精神症状出现3~11d后向无反应期过渡,常需镇静药物改善症状。3.无反应期:此期患者激惹与无动症状交替出现,对刺激反应减弱或反常,部分患者表现为喃喃自语,或有模仿语言。此期缓和后可出现中枢性通气不足(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运动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4.不随意运动期:运动障碍最常见为口面不自主运动。还可出现角弓反张、肌张力增高、手足徐动、肌阵挛、肌颤、失张力及节律性收缩;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失常、唾液分泌过多、瞳孔散大、呼吸急促、血压不稳(增高或减低)、排尿不连续、勃起功能障碍等。5.逐渐恢复期:经历过前几个阶段后,大多数患者逐渐康复(75%),少数遗留严重残疾或死亡。
从辅助检查结果来看,80%患者在疾病发生早期即可出现脑脊液改变,包括细胞数增高,蛋白增加,寡克隆带的出现等。对大多数患者而言,脑电图检查无特异性,全程视频脑电图检查对于明确抽搐发作的诊断和合理治疗必不可少。头部MRI表现无特异性。CT扫描和超声检查一般用于排除机体内部肿瘤,多数患者可发现卵巢畸胎瘤。血清及脑脊液中发现抗NMDA受体抗体具有重要意义。
抗NMDA受体脑炎的诊断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主要依据是特征性临床表现、头MRI改变、脑电图表现、血清或脑脊液中检测到高度特异性抗NMDA受体抗体以及对免疫疗法有效反应确诊。同时还需肿瘤筛查,尤其是卵巢畸胎瘤、睾丸畸胎瘤、神经母细胞瘤等,由于合并其他肿瘤的发生率很低,因此没必要定期行全身扫描检查图。但女性患者对于卵巢畸胎瘤的监测应至少持续至脑炎恢复后2年以上。需与抗NMDA受体脑炎鉴别的疾病有:病毒性脑炎,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代谢性脑病等。疾病早期注意与精神疾病(如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恶性紧张症、抗精神病药物恶性综合征及嗜睡性脑炎等相鉴别。
对于抗NMDA受体脑炎最佳治疗包括一系列方法如肿瘤切除、免疫治疗、重症监护、康复锻炼和物理治疗,但对于精神异常很难控制。尽早切除肿瘤对预后改善很重要。但未行肿瘤切除而仅给予免疫治疗也可能使患者病情恢复,但接受重症监护和通气支持的时间可能会显著延长。对未检测到肿瘤患者可考虑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抗NMDA受体脑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与病毒性脑炎较难鉴别,故对大多数患者仍需抗病毒治疗。目前认为:本病的治疗主要为免疫疗法和肿瘤切除;一线免疫疗法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和血浆置换;二线免疫疗法包括利妥昔单抗和(或)环磷酰胺的单独使用与联合使用,不伴肿瘤和诊断较晚患者可直接选用后者。
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重,但预后相对较好,据统计分析显示,约75%的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畸胎瘤切除后能够完全恢复,25%遗留有记忆、认知或运动障碍等,但死亡病例少见。存在畸胎瘤,尤其是发病4个月内行畸胎瘤切除联合免疫治疗的患者,较未存在肿瘤的患者临床预后好。20%~25%存在复发风险,其中未发现畸胎瘤或合并畸胎瘤,但未行畸胎瘤切除术或延迟手术治疗者,复发可能性更大。
抗NMDA受体脑炎诊治流程
在我科诊治的三例患者,起病均不典型,与病毒性脑炎或原发性精神病很容易混淆。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均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及时的检查,我们很快明确了抗NMDA受体脑炎的诊断。通过肿瘤切除,丙种球蛋白及激素的冲击治疗,利妥昔单抗的应用,以及对基础生命体征的强力支持,三名患者均得到了恢复,但第一名及第三名患者还是留下了一定程度的后遗症。所以,抗NMDA受体脑炎并不少见,尤其对于首先出现精神障碍,继之出现语言障碍、中枢性通气不足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再次出现锥体外系表现,如肌张力异常、口面部异常运动的儿童和年轻女性,应进行抗NMDA受体脑炎的排查。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欢迎您我们的,可点击“神经内二科”进行。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有关白癜风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