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
年5月15日是我国第27个“防治碘缺乏病日”。碘是人体必需元素之一。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克汀病,早产、流产、死胎等,碘过量可引起高碘甲状腺肿、高碘甲亢或甲减,桥本氏甲状腺炎。科学补碘,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碘缺乏?碘缺乏有哪些主要危害?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粗脖根或大脖子病)、克汀病(以痴呆、矮小、聋、哑、瘫痪为主要临床特征)和亚临床克汀病(以智力低下为主要临床特征)、单纯性聋哑、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等。
在缺碘地区,由于个体缺碘程度不同,呈现一个由轻到重的谱带,在不同发育时期缺碘,相应的表现也不同。胎儿期碘缺乏的危害主要有流产、早产、死产、先天性畸形、克汀病及亚临床克汀病。新生儿碘缺乏的危害主要有围产期死亡率增加、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脑和身体发育迟滞。儿童青少年对碘缺乏比较敏感,可影响智力发育、身体发育,造成运动、视觉、听觉障碍,突出的表现是甲状腺肿大。成年人碘缺乏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肿大等。
“碘缺乏病日”由来
年9月国务院召开“中国年消除碘缺乏病动员会”,会议并提出:5月5日为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借以加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防治碘缺乏病的认识。年起每年的5月5日定为全国碘缺乏病宣传日。国家设立五一长假后,碘缺乏病防治日(5月5日)包含在了五一长假里,不便于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经过原卫生部与碘缺乏病防治相关部委的协调,防治碘缺乏病日自年起改为5月15日。
怎样才能预防碘缺乏病?
由于外环境缺碘,人类需要长期适量补碘。碘盐是补碘的最好载体,且安全、有效、经济、方便、持久,是预防碘缺乏病的最好措施,碘油等其他手段只能起到补充作用,只要我们能够经常吃合格碘盐,就能保证我们的碘营养,不需要额外再吃含碘保健品和碘强化食品。
怎样判断体内是否缺碘?
1、检查尿碘:人每天从尿中排出的碘能够反映体内碘的水平。吃的碘多,尿中的碘就多;吃的碘少,尿中的碘就少。如果多次检查发现尿碘不足,就应该及时就医。
2、观察甲状腺:儿童体内碘缺乏持续3~4个月之后,甲状腺就会出现明显肿大,具体表现为“大脖子”。
补碘要因人而异
*婴幼儿如何补碘?
婴幼儿期最好的补碘途径是通过母乳喂养的方式,从母体得到足够的碘以保证婴幼儿生理需要。只要供给母体足够的碘,婴幼儿发育不会受到影响。
*孕妇如何补碘?
孕期女性由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和自身体重增加等原因,碘的推荐摄入量比非孕期增加近一倍,每天需要增加微克。使用碘盐能够帮助孕妇规律地补充碘元素。我国食盐加碘浓度是25毫克/公斤。如果每天摄入6克碘盐,考虑到吸收率等问题,孕妇通过摄入6克碘盐一般可以补碘微克,为推荐摄入量的50%左右。除此之外,建议孕妇每周吃1次~2次富含碘的海产品。
*甲亢患者应该如何补碘?
甲亢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增高而导致的疾病。临床表现是甲状腺肿大、高代谢综合征,有些还会伴有突眼症。如果碘在体内蓄积过多,会诱发甲亢。因此,甲亢患者应该忌食富含碘的食物。
*甲减患者应该如何补碘?
甲减即甲状腺功能减退,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所导致的机体代谢降低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嗜睡、畏寒、乏力、少汗、反应迟钝、精神不振和记忆力减退等。甲状腺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适当的碘摄入水平。碘缺乏或碘过量都有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发挥异常,进而导致甲减。对于因碘缺乏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引起的甲减,建议合理补充富含碘的食物。
食用碘盐是预防碘缺乏病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方式
碘缺乏病是由于外环境缺碘,造成人体碘摄入不足而发生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我国年消除碘缺乏病以前,碘缺乏病区的儿童中5-15%有轻度智力障碍(智商50-69个点),6.6‰的人患地方性克汀病(呆傻症),严重影响当地人口素质。
碘缺乏病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预防方式是食用碘盐。
我国大部分地区外环境(水、土壤等)几乎都缺碘,尤其山区、丘陵、河谷地带、荒漠化地区和河流冲刷地区缺碘较为严重。外环境缺碘的现状很难改变,如果停止补碘,人体内储存的碘最多能维持3个月,因此要长期坚持食用碘盐。
自年以来,我国完成的各类监测或调查(碘缺乏病监测、碘盐监测、高水碘地区调查和高危地区调查)结果显示,人群碘营养总体处于适宜范围。
购买、存放和食用碘盐应注意:
(1)碘盐要购买有碘盐标志的小袋包装的精制盐。
(2)盛放碘盐的器皿应为避光的瓶或有盖的陶瓷罐。
(3)碘盐应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日光直射和吸潮。
(4)碘盐存放时间不宜过长,随吃随买。
(5)炒菜、煲汤快出锅时放盐效果较好。
(6)其它的补碘方法:多吃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鲜带鱼、蚶干、干贝、淡菜、紫菜、海参、龙虾等海产品,其中海带含碘量最高。
(7)不要把碘盐放在锅里炒,更不能放在油锅里煎炸。
资料来源:新华网、央视新闻、人民日报
排版:蒲怡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