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河与向城的历史名桥

阳明河就象长江黄河一样是向城人民的母亲河。阳明河发源于车辋镇正北桃峪,因其水势汹涌湍急而得名,因向城为千年古镇,因此有数条官道经过此处。然而一条纵横南北的阳明河,在镇东阻隔了两岸的正常交流,因此在向城的历史上才出现了那么多的名桥,其中最著名的就有官桥、淑济桥以及高梁桥等。它们在向城的发展和进程中,都将起到过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并因而留下了众多的名人义士和众多的故事与传说。

车辋村南的阳明河

向城镇黎丘村东的阳明河

关于对官桥和淑济桥的文字记载,最早最全的应属被收录在《沂州志》和《临沂县志》中的宋呜梧的文学名篇《重修官桥记》和《淑济桥碑》了。

据《沂州志》和《临沂县志—艺文》记载,由明佥都御史宋鸣梧撰:“向城镇淑济桥记——淑济桥达于向城镇之阳,初镇阳邃,沟横互如玉带,有徒杠而隘,夏秋雨集骤盈,商旅坐困异日。兖东兵宪李公,每巡水溢,乘桴冠裳沾濡,余季叔闻之矍然,矢建淑济,募好义者,蠲赀共伐石百余丈,卜吉眽土。

如今的淑济桥

“曾壬戌妖陷邹滕,袭峄东睨,向以窥琅邪,违向三十里,势且岌岌,郡父母晋公,前期檄诸生为兵首,以固圉于时,余别驾伯暨孝廉诸文,学振旅于向,合兵五千余,地散无依,余季叔乃蠲石筑墉,设险塞隘以违距,妖旅之来侦首擒,而贼果不敢逞,今其镇阳,新门是也。

“越明年癸亥,余自平凉役竣,季叔复举旧谋,经始方殷,除夕前七日,猾工窃赀以逃,同事者请待岁稔,季叔不可乃募土著石,工仆力而寡,能者二十余人,昼夜董视,五阅月,遂讫大工,长若干、广若干,为券者三高,丈三尺,而丰其上,漫石坚厚,密致践之,碎碎磴磴有声,旁则石栏,前象物而为之镇望之,嶟嶟翼翼有威,其两岸甃石各长百步,向之病涉者,恍然脱泥涂而即康衢矣!

“桥成命某记焉,某惟镇北阳明桥,先曾祖之所创也。尝有志,镇阳而未果,是举倘亦克绳,祖武之意乎?且关于王政者,三昔:薛宣以桥梁卜彭城,单襄以道茀料陈国,雨毕除道水涸成梁,行旅无畏,一劳永逸之道也。于上为美政,瑯琊之丰,歉视西南,西南之郡会视向镇,兵火不扰。余赀竟劝,轻徭薄赋,化日舒长于下为美俗。

“昔孟津桥成,至劳六飞,临会向北控青济,南振徐淮,漕粟飞挽,兵宪之所时巡也。执戟无滞,司里获免于罪戾,于公私力兼济,此之谓三善。

“季叔曰:余不敢掠众美为已力,且记非颂之。谓夫,向子爵,姜姓,炎帝之裔也。昔在春秋,齐鲁吴楚,屡来会盟,区区蕞尔,何以重上国而勤四方,国有人焉!世降代邈山川,形胜未有迁易,而人才逊古远甚。

“试登桥而北望,则会皙数郡,东望则左使遗冢,南望则望之之子孙守闾,西望则匡衡掘壁耀光处也。

“今吾向风俗隆节尚齿,右守姱宠厚无愧于古,而人才逊古远甚。子曷书之碑,使览者可以采风,而后学者可以踵武,其济不愈淑乎?

鸣梧唯唯,退而为之记。”

译为白话为:

“淑济桥是贯通向城镇南的一座大桥。过去镇南这条深河,好象玉带一样横亘在这里。以前有个非常狭窄可以步行的木桥,夏秋季节,河水横溢,过往商旅,无法通行。往日,东兖道兵宪李公,常巡视到此,因河水很大,只好坐木筏渡河,衣帽都被水沾湿了。我七叔宋日振听说以后,瞪着两眼,又气又急,决心建个“淑济桥”以利行人,于是偕同好义者共同捐募资财,采了百多丈石头,已经选定吉日,准备破土动工。

“正在这时——天启壬戌(公元年),白莲教发动起义,攻陷了邹县、滕县,袭击峄县,起义军先锋部队,距向城仅三十里,眼看就要来到,以窥伺琅琊,形势非常危刀。前个阶段,知州晋承眷,曾下达过公文,号召诸生组织民团,以巩固边境。当我伯父宋日就,在龙门别驾任上回家,和当地举人,组织了五千多人的民团,因地势散乱,没有屏障不易防守,我叔父就将石头捐了筑了围墙,并堵塞险要隘口吧抗拒义军,结果敌人侦首被擒,起义军没敢前来侵扰,这就是现已筑成的向城镇南的新门。

“第二年癸亥,我自平凉办完公务回家,七叔又计划修桥,正在积极筹备动工,不料于腊月二十五日,请来的一位狡猾工头,将修桥资金偷去,带着逃跑了。一起筹备修桥的同事,请待年景丰收再修,七叔不同意,只好召集了当地砌石工匠二十多人,他们都能出力气,但手艺不高,起早贪黑,努力修筑,七叔又认真监督管理,五个多月的时间,大工全部告成。桥长若干丈,宽若干尺,桥身砌了三个拱洞,高一丈三尺有余,上边漫的石头,坚固厚实,紧密平坦,在桥上走起来,脚步声磴磴碎碎,非常好听。桥的两边,建有石栏,栏杆的前方雕有麟凤龟龙四灵物,镇守在桥头,使整座桥显得高大雄伟,桥的两头,还用石头铺了一百多步长的引桥,一向过河非常困难,现在居然无泥无水,成为康庄大道了。

“桥既已修成,乃命我撰写《碑记》。我想镇北析“阳明桥”是我先祖创修的,他曾想再修这座桥而没有办到,现在修成,算是能继承祖先遗志了。关于五者之政有三条:汉代的薛宣,看到徐州的桥梁,就知道彭城治理的好坏;单襄看到草秽塞路,就料定陈国以后的兴兴衰。雨后修筑道路,水干建桥梁,这是便利行人的一劳永逸之道,在国家来说,是个美政。其次,琅琊郡的丰歉,主要看西南收成的如何,而西南最大的郡会,就是向城。这里在发生兵祸时,能守土抗敌,有了余资,能劝作善事,减轻徭役,薄征赋税,教化一天天开展。在村镇来说是个美俗。

“远在晋代,杜预修成孟津河桥,至劳皇宪时常来巡视的地方。护卫官员,走到这里,不至被河水阻住而耽误公务,乡绅地保,得免于罪责,于公于私都有好处。这为虎添翼叫做“三善”。

“季叔说:‘这些都是众人做的好事,我那些夺众人之美,当作自己的功劳。同时作《记》也并非歌功颂德。咱向城在古代是子爵向国的国都,君主姓姜,炎帝的后裔。春秋时期,齐、鲁、吴、楚,屡次在这里会盟。区区一个小国,为什么受到大国的重视,有劳四方国家,都来这里会盟呢?主要有国家有人才。到了后代,山川形胜,没有改变,而人才却比古代差远了。’

“如果登桥远眺,北望是曾晰的故乡,东望有左邱明遗家,南望兰陵,是萧望之子孙居住的家乡,西望峄县,是匡衡凿壁借光读书的地方。

“我们向城,历来崇尚高风亮节,尊老爱幼,廉洁奉公,世代沐浴着皇恩,重演富裕,风俗醇厚,这些都无愧于古代,而人才却比古代差得很远。你何不将这些写在碑上,使看到的人,可以采访风俗,让后来者,励志继承先贤,则此桥不独济人,还可以济善,意义不就更大了吗?鸣梧连声答应,退而写了这篇《碑记》”

而另一座名桥也在《沂州志》和《临沂县志—艺文》中,以“重修官桥记”为题,由宋鸣梧再次作了撰述:“岁癸丑,火朝觌矣,某方庐山以祖病归,从伯叔后,修医三皤,艾入谒谓余祖,曷令尔孙志,某游目余祖,祖曰:梁成余志也。请问所以成之由?曰:向城于沂为形胜,北达青莒、南爪徐邳,行旅緌缨络绎不绝,其天市垣山,自岱蒙辞楼而度,驰马从云,逶逦数百里,逐蟠荒陬流,清泉百泓环如星,宿达歇脚而南无垄断焉。

今日的官桥

“国初,相原隰广水利,置二屯其下以便插,而先视上流总汇处,架石成梁名曰——官桥,示四方之往来,无惮跋涉以相赖也。岁久浸湮,弘治六年,我先人实倡修之至,隆庆二年,雾土飞布梁沉水高,输蹄而至者,不能前傍岸,禾黍货诸鱼龙汪汪,千顷眺之类三江五湖之状,挈妻子而去走者十家而五。

“自我郡守福星临沂,时和年丰,农相谘于野、贾相谘于市、妇女相谘于阃阈,讴吟而议曰:与吾缩衣食、存赢余、创梵宫而夸孰若,扶倾圯夷险滞,使行李之无畏,与吾南海北台,不远千里而攘福冥冥,孰若鸠众资,近砥周道而市义昭昭,此兹梁之所由成也。请问其广狭之制、费用之目?曰:高九尺为广者,亦厚二尺而杀,其上用米四十石,夫四千始于仲春,不逾孟夏而成。又问梁成而河可浚乎?曰:今兹未能水有所汇矣。俟岁美将禀之郡伯而大举焉。

“夹河之地,荒可垦、旱可灌、潦可撤,尚亦永世利哉!鸣梧跽受曰唯唯,是不可以不志夫世之治也。财不在官则在民迨乎?季路相惧,以神相惑,以怪入其邑而错绣烂,然非法王则道观,遇诸途而车马纷然,非顶礼则谒朝,有限之毛神人分剖财,安得而不蹶,国安得而不空,有如近民远神,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岂非周官所谓草人,掌土化法以物相宜,稻人掌稼,下地以沟荡水,兹不有其渐耶!长人者率是说而行之,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芸艾,将江田郑渠,不得擅肥,数百顷汙邪变为膏壤,下足民而上足国,亦何负焉?然则斯梁也。宁独形胜,赖舆马民未病涉而已哉!余祖为乡饮宾,年已八十余矣,首其事而病不能履,曹君某、付君某、姜君某,则成余祖志者也!于是书而为之记。”

珍藏于瑯琊宋氏家祠中的官桥记碑

译文为:“癸丑岁(公元年)初夏,我在庐山因祖父有病回家,随在伯父、叔父之后,给祖父延医治病。

“一天,有三位白发老人,拜见祖父,落座之后,就指着我对祖父说:“你孙子回来了,为什么不让他给写篇《重修官桥记》呢?他们说完,我用眼瞅了瞅祖父。

“祖父说:‘是呀,桥梁修成了,完成了我的一条心愿。’我就问:‘桥梁是怎样修成的呢?’祖父说:‘向城是咱沂州形胜之地,又是北通青州、莒州,南达邳城、徐州的通衢,来来往往的旅客,络绎不绝。咱村周围有四个小山,象天市垣(星宿名)的星一样排列着,它是从泰、蒙下来的山脉,象是骑着马,驾着云,忽隐忽现走了数百里,遂磻据在这荒芜的角落。山上清泉流水,汇成一条条河流,自歇脚山面南就就有丘陵了。开国之初,根据地势高洼在这里置了两个屯,开渠排水,并在水流的汇合处,架成一道石梁,起名叫‘官桥’,以示四方行人,不再怕涉水困难,都可依靠它过河。因年久失修,浸蚀淹毁。弘治六年,我们的先人修理过一次。到隆庆二年,因大风刮来尘土,桥被掩埋,水位升高。来往车马,被泥泞阻住,不能行进。两岸庄稼,也被淹没,雨季一到,一片汪洋,类似三江五湖,携带妻子逃荒要饭的十有五家。自从新郡守到任,成了临沂的福星,风调雨顺,年景丰收。无论农民、商人和村中妇女,都纷纷议论说,与其我们节衣缩食,攒钱去建庙塑神,那如修修破旧的桥梁,挖挖淤塞的河渠,以便利行人呢?与其我们到南海北台千里迢迢礼拜那些看不见的仙佛,求它降福,那如群众捐资,把大路修好,做人人能看得见的好事呢?这就是修桥的主要原因。‘

我又问:‘这桥有多长、多宽,费用若干?’祖父说:‘桥高九尺,宽三尺,拱券也厚二尺,上边稍窄一点。用了四十石粮,四千个工,二月开工,没过四月就修成了。’

我又问:‘桥已修成,河道能不能疏浚呢?’‘现在还不能,只是水有地方汇聚了,等年景收成的再好一些,将请示知州,再做一次大的工程,到那时两岸荒地,都可以开垦种植,旱能灌,涝能排,就能永远受益了。’

“我跪着接受了任务,并向四位老人说:‘是的,是的,这件事不可以不记。’

“每当天下大治的时候,都是由于实行富民政策,使耕者有其田,减轻农民负担,不把财物聚敛到官府。但每个朝代到了晚期,往往造成土地集中,赋税加重,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欺骗百姓,不让造反,就借助神人怪物,来威吓人民。每到一个城邑,你看那些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不是佛寺,就是道观。路上遇到一些骑马坐轿的人,大多是到寺庙求神拜佛的。交有限的粮食收入,再让神人分享一半,财物怎么能不匮乏,国家怎么能不空虚呢?如果能够近民远神,不完雨就修道路,趁着河干就建桥梁,不就是《周官》上所说的:‘草人(官名)根据地势和土壤确定该种什么作物;稻人(官名)则管种上庄稼以后,如何灌溉和排水。我村不正向这个办法迈进吗?做人长官的,都能根据这个办法推行下去,就算遇上水旱灾害,农民也能有所收获,就是江田和郑国渠,也不能独擅肥美。我们这里几百顷洼地,都将变成肥沃的土壤,下可足民,上可足国,又能比江田和郑渠相差多少呢?这样说来,则这个桥梁的修成,岂独只是壮形胜,走车马,往来行走便利这一点的好处吗?’

“我祖父是‘乡饮耆宾’,年已八十多岁了,他为首举办了这件事。但因病不能行走,由曹君、傅君、姜君,具体帮我祖父操办修成。我于是写了这篇《修官桥记》,好让人们知道它的建成经过及其作用。

(三)淑济桥是贯通向城镇南的一座大桥。过去镇南这条深河,好象玉带一样横亘在这里。以前有个非常狭窄可以步行的木桥,夏秋季节,河水横溢,过往商旅,无法通行。往日,东兖道兵宪李公,常巡视到此,因河水很大,只好坐木筏渡河,衣帽都被水沾湿了。我七叔宋日振听说以后,瞪着两眼,又气又急,决心建个“淑济桥”以利行人,于是偕同好义者共同捐募资财,采了百多丈石头,已经选定吉日,准备破土动工。

“正在这时——天启壬戌(公元年),白莲教发动起义,攻陷了邹县、滕县,袭击峄县,起义军先锋部队,距向城仅三十里,眼看就要来到,以窥伺琅琊,形势非常危刀。前个阶段,知州晋承眷,曾下达过公文,号召诸生组织民团,以巩固边境。当我伯父宋日就,在龙门别驾任上回家,和当地举人,组织了五千多人的民团,因地势散乱,没有屏障不易防守,我叔父就将石头捐了筑了围墙,并堵塞险要隘口吧抗拒义军,结果敌人侦首被擒,起义军没敢前来侵扰,这就是现已筑成的向城镇南的新门。

“第二年癸亥,我自平凉办完公务回家,七叔又计划修桥,正在积极筹备动工,不料于腊月二十五日,请来的一位狡猾工头,将修桥资金偷去,带着逃跑了。一起筹备修桥的同事,请待年景丰收再修,七叔不同意,只好召集了当地砌石工匠二十多人,他们都能出力气,但手艺不高,起早贪黑,努力修筑,七叔又认真监督管理,五个多月的时间,大工全部告成。桥长若干丈,宽若干尺,桥身砌了三个拱洞,高一丈三尺有余,上边漫的石头,坚固厚实,紧密平坦,在桥上走起来,脚步声磴磴碎碎,非常好听。桥的两边,建有石栏,栏杆的前方雕有麟凤龟龙四灵物,镇守在桥头,使整座桥显得高大雄伟,桥的两头,还用石头铺了一百多步长的引桥,一向过河非常困难,现在居然无泥无水,成为康庄大道了。

“桥既已修成,乃命我撰写《碑记》。我想镇北析“阳明桥”是我先祖创修的,他曾想再修这座桥而没有办到,现在修成,算是能继承祖先遗志了。关于五者之政有三条:汉代的薛宣,看到徐州的桥梁,就知道彭城治理的好坏;单襄看到草秽塞路,就料定陈国以后的兴兴衰。雨后修筑道路,水干建桥梁,这是便利行人的一劳永逸之道,在国家来说,是个美政。其次,琅琊郡的丰歉,主要看西南收成的如何,而西南最大的郡会,就是向城。这里在发生兵祸时,能守土抗敌,有了余资,能劝作善事,减轻徭役,薄征赋税,教化一天天开展。在村镇来说是个美俗。远在晋代,杜预修成孟津河桥,至劳皇宪时常来巡视的地方。护卫官员,走到这里,不至被河水阻住而耽误公务,乡绅地保,得免于罪责,于公于私都有好处。这为虎添翼叫做“三善”。

修复后的官桥记碑残文

“季叔说:‘这些都是众人做的好事,我那些夺众人之美,当作自己的功劳。同时作《记》也并非歌功颂德。咱向城在古代是子爵向国的国都,君主姓姜,炎帝的后裔。春秋时期,齐、鲁、吴、楚,屡次在这里会盟。区区一个小国,为什么受到大国的重视,有劳四方国家,都来这里会盟呢?主要有国家有人才。到了后代,山川形胜,没有改变,而人才却比古代差远了。如果登桥远眺,北望是曾晰的故乡,东望有左邱明遗家,南望兰陵,是萧望之子孙居住的家乡,西望峄县,是匡衡凿壁借光读书的地方。我们向城,历来崇尚高风亮节,尊老爱幼,廉洁奉公,世代沐浴着皇恩,重演富裕,风俗醇厚,这些都无愧于古代,而人才却比古代差得很远。你何不将这些写在碑上,使看到的人,可以采访风俗,让后来者,励志继承先贤,则此桥不独济人,还可以济善,意义不就更大了吗?’鸣梧连声答应,退而写了这篇《碑记》。”

而早于此二桥之前的“高梁桥”,却是凌驾于向城镇黎丘村东阳明河上的另一座官道上的官桥。该桥建于明朝的嘉靖年间,桥高“一丈五尺,长八丈,阔一丈八尺”,如此宏伟的高梁桥,在明朝中期的鲁南地区实为罕见。

现存于向城镇黎丘村委院内的重修高梁桥记碑

据新近出土的“重修高梁桥记”碑(现藏于黎丘村委院内)记载:

“沂城之西南,距百里许,有邑曰黎坵,东有河,曰阳明。清流急湍,环绕前后。溯其源,则发自金雀山。讯其流,则下达于淮海。浑浑噩噩不舍昼,夜取其水足以裕灌溉资烹饪循其滨足以陶情释抑郁□真一方佳趣可以乐饥者殹然而利一之者固多而病之者宏亦未艾盖当东西大路之衝而途人之往过来续者不免□厉揭之□苟有智者必动其情而桥可无兴兮夏则山水汹涌而船灭顶之凶冬则冰霜寒冽而有裂肤之害苟有仁者必隐其事而桥可无建兮又其湿者□弃尔辅输两载苟有勇者必速其趋而桥可无成兮于是州人之好为善喻姓讳铭者为倡而邑之者耆相与助之并建于嘉靖之戊子奈当时急于成故基浅窘于财力其规侠夫急成则易败基浅则易倾财窘则难为力规狭则不可持久兼是数短此废坠之患所以至今再见而病涉者犹夫昨殹适嘉靖癸丑而喻君复回为邑翘首欢曰是吾志所以为此桥者欲利及久远讵期若是颓殹失今不重修之则前功尽弃乃自捐白金三十余辆而又愿往□人与之共□言未既有乡耆陈君英凡民之豪杰者殹遂应声咏曰愿助若资魏君璟亦应声曰愿供若役盛君俊亦应声曰愿效若力之三君者既皆殚力从事而乡村之远尔亦合输诚乐施而不貲之需获矣乃蠲吉募人为工斩石为材一振曩时之废坠大恢今日之规模为桥高一丈五尺长八丈阔一丈八尺架空凡七将使功立于一时者利及天下后世。厉揭者期()见殹灭顶裂肤者弗之见殹弃辅输载者愿之见殹夫厉揭者弗之见可以观矣灭裂者之见可以观之仁矣辅者者弗之见可以观勇矣夫以子产之贤仅以乘舆济人而桥渿之修尚□如焉其来轲氏之讥有以殹然不知徒杠舆□之亦王政之一事而杜预之建成明徵矣然则兹桥果有禅于民哉喻君先为之倡而三君遂与之协然非先有桥有后将奚以协殹然则喻君之功尤大矣哉俊工于癸巳之冬而落成于丙申之孟夏桥既儿成陈君辈虑其久而泯没无以铭其功而纪其事诣敝止请余渿文以识之余以不能辞陈君子仲义与余有夙昔好辞弥数而请弥望乃亦□□□援笔为之记岁月云嘉靖丙申孟夏既望吉旦。古艾后学王世稚撰,沂庠生西陵金秋书”

如今仍依稀可见的高陵桥遗迹

从以上残缺不全的碑记中,仍然可以看出高梁桥的历史和风貌,它在向城甚至兰陵的桥梁史上,都将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ygiuv.com/jbms/11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