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内分泌相关性眼病,有这一篇就够了

尽管有会诊,但也要警惕并掌握「内分泌相关性眼病」,才能更加从容的面对患者哦!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有些人,生下来就长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那是天生丽质!

(你盯着我看干啥)

但如果在成年后,特别是女青年,眼睛逐渐变大,好似「炯炯有神」,那就要注意了,可能是患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

临床上导致「甲亢」最常见的疾病是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由于免疫功能紊乱使甲状腺和眼眶同时受到自身抗体的攻击,既引起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又会引起眼眶疾病,通常表现为突眼或眼球前突。

除此之外,甲状腺自身免疫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也可表现突眼,可与甲状腺疾病同时发生,也可发生在其出现之前或之后,称其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可出现下列眼征: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眼睑征」:包括眼睑退缩、上睑迟落和眼睑肿胀。甲状腺相关眼病最主要的体征之一。

「眼部软组织受累」:炎症细胞的浸润,可出现眼睑和结膜充血、水肿,泪腺、眼眶软组织肿胀。急性期受累最明显。

「眼外肌肥大」:是仅次于眼睑征和软组织改变的常见临床表现。眼外肌肥厚或纤维化,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等眼部症状。

「眼球突出」: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眼球突出的发生率约40~70%。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自然病程发展看,眼球突出是最持久的改变,并且一旦出现很难回退。

「暴露性角膜炎」:眼球突出和眼睑退缩、滞后,可引起睑裂闭合困难,导致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角膜的点状病变在大多数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中均可见。

「视神经病变」:是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严重的并发症。眶内组织的水肿和纤维化会升高眶压,进而使得眼压升高,可能进展为青光眼,严重者视神经受压,引起压迫性视神经病变。

出现传入性瞳孔反应障碍、色觉障碍、视野缺损和视力下降、视乳头水肿苍白。患者一般视力缓慢下降,甚至失明,主诉眼球后有压力和持续胀痛。

CT或MRI检查可清楚显示眶尖拥挤、眼球突出、眼外肌肥大、眼上静脉扩张和泪腺前移等表现,提示患者存在视神经病变。

「治疗措施」甲状腺相关眼病通常是进展性的,治疗措施取决于疾病的不同阶段。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疾病初期」

患者的眼部症状不明显、日常生活影响较轻,可使用眼药水、眼膏保护角膜,缓解异物感,也可戴墨镜减轻畏光症状,睡觉时抬高床头减轻水肿,最重要的是控制甲状腺功能、严格戒烟。

但也要注意甲亢控制满意对眼病有帮助,但并不是一定会好转的。

「疾病活动期」

眼球突出、眼睑肿胀、结膜充血等症状明显时,激素类药物和放射治疗可改善症状,控制疾病发展。如果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视力急剧下降、角膜病变,就需要尽快手术治疗以挽救视力。

要求改善外观的患者,可在眼部病情稳定、甲状腺功能正常后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甲状腺相关眼病的患者中,有20%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可分为三步:眼眶减压术、斜视矫正术和眼睑退缩矫正术。

其中,眼眶减压术,是人为去除部分眼眶壁来扩大眼眶的空间,解除对神经的压迫,使眼球回归正常位置,是最重要的手术。

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眼压升高和青光眼表现是继发性病变,大部分通过积极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随着眼外肌及软组织水肿消退及眶压降低,眼压多可恢复正常,一般无需降眼压治疗。必须密切观察,定期随访,如果眼压未能有效控制,就要应用降眼压药或手术治疗。糖尿病性眼病眼科医生经常会遇到因为视力下降来做眼科手术的病人,却因为血糖太高而转至内分泌科就诊。实际上,对于内分泌科的糖尿病患者,我们也常常要建议去做个眼科检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新发失明患者中常见的致盲原因。患者是否发生DR取决于:患病时间的长短,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情况和个体的差异性。另外,1型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且严重,2型糖尿病发生视网膜病变要晚一些。导致病人失明的主要原因是视网膜出血、玻璃体积血及牵拉性视网膜脱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如下: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Ⅰ期:视网膜上会出现小红点,为毛细血管瘤样膨出改变,叫微动脉瘤,是DR的早期改变。患者此时视力正常,可能没有任何主观感觉。

Ⅱ期:微动脉瘤继续发展,里面的血可能会漏出来,即视网膜有黄白色硬性渗出或合并视网膜出血斑。此时患者也可没有明显症状,或偶有视物不清、视野中心暗影等。

Ⅲ期:眼底可见棉絮状软性渗出或合并视网膜出血斑。继Ⅱ期出血后,如果有凝块形成,可出现视网膜牵拉,水肿,患者则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一过性失明等。

IV期:眼底可见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或视乳头新生血管。

V期:眼底可见出现纤维增殖膜,可伴视网膜前出血或玻璃体出血;

(IV期和V期可突然发生视网膜前出血,导致视力迅速下降、视野缺损甚至失明等。)

VI期:眼底可见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并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可因视网膜脱离而导致视力严重丧失、失明等

前三期统称为背景型,为视网膜病变较轻的过程,属于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三期较重,容易造成明显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属于增生性视网膜病变。

「治疗措施」DR进入严重非增殖期或增殖早期,需要考虑激光或手术治疗。但DR发病隐匿,早期常常没有症状,而一旦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往往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时期。此时,即使给予激光或手术治疗,患者的视力也已受到损害,如视网膜病变一旦到增殖膜很多时,手术的疗效一般也是不理想的,因此防治DR强调要早期筛查、及时治疗,密切复查和随诊。糖尿病性白内障高血糖状态下,晶体本身的代谢会发生障碍,代谢产物集聚,晶状体纤维逐渐混浊,即出现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往往发生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身上,其晶状体可在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发展为完全混浊。与老年性白内障相比,其病情发展较快,患者往往在出现视物不清、视力下降后不久,病情就快速进展,视力明显下降,仅剩光感或失明。「治疗措施」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使混浊的晶体再变为透明。白内障的首选治疗方法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术,糖尿病性白内障也不例外。糖尿病性青光眼糖尿病性青光眼是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视网膜供血供氧不足而造成视网膜和虹膜新生血管的产生,虹膜周边与新生血管发生黏连,逐渐使前房角闭锁,形成「假角」后,眼压高而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由于新生血管管壁很薄,极易破裂引起前房出血,并反复出血,很难以吸收,则导致失明,偶也有自行消退。初期患者无明显不适,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有轻微头痛、眼痛、视物模糊及虹视等,经休息后自行消失,故易误认为是视力疲劳所致。中心视力可维持相当长时间不变,但视野可以很早出现缺损。由于长期高眼压的压迫,视神经逐渐萎缩。视野随之缩小、消失,最终失明。「治疗措施」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在病变早期『眼压正常时』」

仅在虹膜及房角出现细小新生血管时,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通过光凝技术破坏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加视网膜血管灌注。

「病变后期『已出现眼压升高的情况』」

若视力尚好,屈光间质清,可使用药物控制眼压。若药物不能控制,可选用巩膜瓣下引流管植入术、滤过手术、睫状体冷冻术来解除高眼压。

提示:青光眼后期患者通常眼压较高,因此需要尽快降低眼压,否则高眼压会导致视神经萎缩造成失明。降眼压药物有高渗剂如甘露醇,减少房水生成的如噻吗洛尔等。

不管是DR还是白内障、青光眼,首先要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这是防治并发症的基本条件;其次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眼部并发症、及时治疗,做好患教,非常重要!糖尿病指南建议「1型糖尿病患者」青春前或者青春期诊断的1型糖尿病在青春期后(12岁后)开始检查眼底,之后应每年随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确诊时开始筛查眼底病变,每年随诊一次「妊娠糖尿病患者」应在妊娠前或妊娠初期3个月内开始筛查,以后每3个月随诊一次,以便及时发现周边视网膜病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彩霞,李静.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治疗现状[J].中国地方病防治,,35(02):-+.

[2].李彦,李启富.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发病机制[J].中国基层医药,,25(10):-.

[3].吴娜,孟韬,赵洁.2型糖尿病并发青光眼71例的临床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2(04):-.

[4].李朝辉,马天驹,叶子.重视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管理[J].中华眼科杂志,(05):-.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视网膜病变学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糖尿病杂志,,10(4):-.

编辑

琦敏题图

站酷海洛文图

站酷海洛投稿

meiqimin

dxy.c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ygiuv.com/jbms/117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