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执业诊断学基础答案解析二

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答案部分

一、A1

1、

E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2、

D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参考值: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

3、

A

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0.5×/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病理性减少见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如肝硬化等)。

4、

D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高于参考值高限。诊断标准:成年男性Hb>g/L,RBC>6.0×/L;成年女性Hb>g/L,RBC>5.5×/L。(1)相对性增多 因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所致。见于严重腹泻、频繁呕吐、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崩症等。(2)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见于新生儿及高原生活者;病理性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②原发性: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5、

E

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①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②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等。

6、

A

核左移:当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0.05,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反应、急性中毒等。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左移。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少,称为退行性左移。表示机体反应性低下,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7、

C

网织红细胞计数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态,对贫血的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态 ①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性贫血时明显增多;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时可轻度增多。②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如急性白血病)。

8、

C

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中性粒细胞减少。

9、

B

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中毒:如代谢性酸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化学药物中毒(安眠药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10、

C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药物过敏反应、血清病等。②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③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丝虫病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11、

A

淋巴细胞增多: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某些杆菌感染,如结核病、百日咳、布氏杆菌病等。②某些血液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③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但绝对值并不增高。

12、

A

白细胞总数:成人(4.0~10.0)×/L。

13、

E

尿中酮体量(以丙酮计)为0.34~0.85mmol/24h(20~50mg/24h),一般检查法为阴性。尿酮体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妊娠剧吐、重症不能进食等脂肪分解增强的疾病。

14、

E

正常人在普通膳食情况下,尿比重在1.~1.。(1)增高 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及肾前性少尿等。(2)减低 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尿崩症等。

15、

C

正常人在普通膳食情况下,尿比重在1.~1.。(1)增高 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及肾前性少尿等。(2)减低 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尿崩症等。

16、

A

正常尿液的气味来自尿中挥发酸的酸性物质,久置后可出现氨味。排出的新鲜尿液即有氨味,提示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呈烂苹果味。有机磷中毒时尿带蒜臭味。

17、

D

尿量<ml/24h或<17ml/h为少尿;尿量<ml/24h为无尿。

18、

E

多尿:尿量>ml/24h。病理性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有浓缩功能障碍的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及精神性多尿等。

19、

D

白细胞和脓细胞(1)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5个/HP,定量检查0~10个/μl。(2)临床意义:尿沉渣镜检白细胞或脓细胞>5个/HP,称镜下脓尿。多为泌尿系统感染,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及肾结核等。

20、

E

管型:(1)透明管型 偶见于健康人;少量出现见于剧烈运动、高热等;明显增多提示肾实质病变,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2)细胞管型1)红细胞管型 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狼疮性肾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等。2)白细胞管型 提示肾实质感染性疾病,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3)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提示肾小管病变,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肾炎晚期、肾病综合征等。

21、

A

管型(1)透明管型 偶见于健康人;少量出现见于剧烈运动、高热等;明显增多提示肾实质病变,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2)细胞管型1)红细胞管型 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狼疮性肾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等。2)白细胞管型 提示肾实质感染性疾病,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3)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提示肾小管病变,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肾炎晚期、肾病综合征等。

22、

C

尿沉渣镜检白细胞或脓细胞>5个/HP,称镜下脓尿。多为泌尿系统感染,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及肾结核等。

23、

B

健康成人经尿排出的蛋白质总量为20~80mg/24h。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mg/24h称为蛋白尿(PRO)。

24、

D

骨骼疾病如纤维性骨炎、骨肉瘤、佝偻病、骨软化症、骨转移癌及骨折愈合期等,ALP均可增高。

25、

B

尿胆红素定性试验:(1)参考值:正常定性为阴性。(2)临床意义:尿胆红素定性试验阳性提示血液中CB增高。肝细胞性黄疸为阳性;阻塞性黄疸为强阳性;溶血性黄疸为阴性。

26、

B

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均显著增高,ALT增高更明显,ALT/AST>1。急性重型肝炎AST增高明显,但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称为胆-酶分离,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在急性肝炎恢复期,如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不能降至正常或再增高,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转为慢性。

27、

D

莫氏试验可了解肾脏的稀释--浓缩功能,是反映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状态的敏感试验。

28、

C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Ccr是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Ccr是测定肾小球滤过功能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主要指标。

29、

B

抗核抗体(ANA)临床意义 (1)ANA阳性:①多见于未经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阳性率可达95%以上,但特异性较差。②药物性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全身性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等患者的阳性率也较高。③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桥本甲状腺炎等也可呈阳性。(2)荧光类型:根据细胞核染色后的荧光类型,ANA可分为均质型、边缘型、颗粒型、核仁型4种。

30、

D

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的临床意义:(1)原发性肝癌 AFP是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最特异的标志物,血清中AFPμg/L可作为诊断阈值。(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AFP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常μg/L。(3)生殖腺胚胎肿瘤、胎儿神经管畸形 AFP可增高。

31、

C

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1)有脑膜刺激症状需明确诊断者。(2)疑有颅内出血。(3)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4)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及瘫痪等表现而原因未明者。(5)中枢神经系统手术前的常规检查。

32、

D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感染性:如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等。(2)化学因素:如血液、胆汁、胃液、胰液、等化学性刺激。(3)恶性肿瘤。(4)风湿性疾病及外伤等。

33、

B

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测定LDH以心肌、骨骼肌、肾脏和红细胞中含量较为丰富。LDH有5种同工酶,即LDH1~LDH5。(1)参考值 LDH总活性:连续检测法为~U/L,速率法(30℃)为95~U/L。LDH同工酶:正常人LDH2>LDH1>LDH3>LDH4>LDH5。(2)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 发病后8~18h开始增高,24~72h达高峰,6~10天恢复正常。病程中LDH持续增高或再次增高,提示梗死面积扩大或再次出现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早期LDH1和LDH2均增高,LDH1增高更明显,LDH1/LDH2>1。2)肝胆疾病 急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尤其是转移性肝癌),LDH明显增高。肝细胞损伤时LDH5增高明显,LDH5是诊断肝细胞坏死的敏感指标,肝细胞坏死时LDH5>LDH4。阻塞性黄疸LDH4>LDH5。3)其他疾病 ①恶性肿瘤:LDH增高程度与肿瘤增长速度有一定的关系,如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常伴有LDH4及LDH5增高。②恶性贫血:LDH极度增高,LDH1增高明显,且LDH1>LDH2。

34、

E

HBV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也可由性接触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

35、

E

HBeAg阳性是病毒复制的标志,传染性强。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如果HBeAg持续阳性,则有转为慢性感染的趋势。

36、

C

高钾血症见于:①排出减少:如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少尿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②摄入过多:如高钾饮食、静脉输注大量钾盐、输入大量库存血液。③细胞内钾外移增多:如严重溶血、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组织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等。

37、

D

血浆D-二聚体测定为鉴别原发与继发纤溶症的重要指标。

38、

B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如DIC早期、脑血栓形成、心肌梗死等,但灵敏度、特异度差。

39、

C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①血小板显著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②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③毛细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C缺乏症。④某些凝血因子严重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DIC。

40、

D

骨髓细胞学检查:①对各型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典型的缺铁性贫血等,具有确定诊断的作用。②对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脾功能亢进、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等有辅助诊断价值。

41、

D

TC增高: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②各种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阻塞性黄疸、类脂性肾病等。③长期高脂饮食、精神紧张、吸烟、饮酒等。

42、

D

空腹血糖病理性减低见于:①胰岛素分泌过多:如胰岛β细胞增生或肿瘤、胰岛素用量过大、口服降糖药等。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缺乏: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缺乏等。③肝糖原储存缺乏:如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病。④急性酒精中毒。⑤消耗性疾病:如严重营养不良、恶病质等。选项饥饿与长时间剧烈运动为空腹血糖生理性减低;突发剧烈运动为空腹血糖生理性增高;坏死性胰腺炎为空腹血糖病理性增高。

43、

B

空腹血糖生理性增高见于餐后1~2小时、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

44、

E

痰量增多见于肺脓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等。

45、

D

痰液标本收集:留痰前应先漱口,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的痰液,以清晨第一口痰为宜,注意避免混入唾液和鼻咽分泌物。

三、B

1、

B

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①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②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等。

D

淋巴细胞增多: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某些杆菌感染,如结核病、百日咳、布氏杆菌病等。②某些血液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③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但绝对值并不增高。

2、

B

淋巴细胞增多: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某些杆菌感染,如结核病、百日咳、布氏杆菌病等。②某些血液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③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但绝对值并不增高。

C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药物过敏反应、血清病等。②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③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丝虫病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3、

A

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感染性疾病,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D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管病变,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肾炎晚期、肾病综合征等。

4、

E

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A

血尿:每升尿液中含血量>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为肉眼血尿。血尿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结核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5、

A

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均显著增高,ALT增高更明显,ALT/AST>1。急性重型肝炎AST增高明显,但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称为胆-酶分离,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在急性肝炎恢复期,如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不能降至正常或再增高,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转为慢性。

E

胆道阻塞:各种肝内、外胆道阻塞性疾病,如胰头癌、胆道结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等,ALP明显升高,以ALP1为主。尤其是癌性梗阻时,%出现ALP1,且ALP1>ALP2。

6、

D

灰白色便见于阻塞性黄疸。

C

正常成人的粪便为黄褐色圆柱状软便,婴儿粪便呈金黄色。(1)水样或粥样稀便 见于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如急性胃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2)米泔样便 见于霍乱。(3)黏液脓样或脓血便 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等。阿米巴痢疾时,以血为主,呈暗红色果酱样;细菌性痢疾则以黏液脓样或脓血便为主。(4)冻状便 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菌痢。(5)鲜血便 多见于肠道下段出血,如痔疮、肛裂、直肠癌等。(6)柏油样便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7)灰白色便 见于阻塞性黄疸。(8)细条状便 多见于直肠癌。(9)绿色粪便 提示消化不良。(10)羊粪样便 多见于老年人及经产妇排便无力者。

7、

B

FBG>9.0mmol/L时尿糖阳性。

C

FBG<3.9mmol/L时为血糖减低。

8、

B

红色痰:见于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

C

黄绿色痰:见于绿脓杆菌感染、干酪性肺炎。

9、

A

黄色痰:见于呼吸道化脓性感染。

D

铁锈色痰: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

第五单元心电图诊断答案部分

一、A1

1、

C

P波:为心房除极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2、

E

目测法是根据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进行判断。如果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均向上,则电轴不偏;若Ⅰ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上,而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下,则心电轴左偏;若Ⅰ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下,而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上,则为心电轴右偏;如果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均向下,则为心电轴极度右偏。

3、

B

U波:在胸导联上(尤其V3),U波较清楚,方向与T波方向一致。U波增高常见于低血钾。

4、

B

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1)提早出现宽大畸形的QRS-T波群,其前无提早出现的异位P波。(2)QRS时限常≥0.12s。(3)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4)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5、

D

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1)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间距不均、形状各异的F波,频率为~次/分,以V1导联最为明显。(2)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通常在~次/分之间。(3)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时,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增宽变形。

6、

C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①P波和QRS波群无固定关系,P-P与R-R间距各有其固定的规律性。②心房率心室率。③QRS波群形态正常或宽大畸形。

7、

A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①P波规律出现,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发生心室漏搏(P波后无QRS波群)。②漏搏后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逐渐延长,直至漏搏,周而复始。③QRS波群时间、形态大多正常。

8、

A

损伤型S-T段改变: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明显抬高,可形成单相曲线。

9、

A

右房肥大:心电图表现为P波尖而高耸,其幅度>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故称“肺型P波”,也可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10、

E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①窦性P波后均有QRS波群。②P-R间期≥0.21s。

11、

D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12、

B

左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①QRS波群电压增高:RV5或RV6>2.5mV,RV5或RV6+SV1>4.0mV(男)或>3.5mV(女)。②心电轴左偏。③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④ST-T改变,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左室肥大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等。

13、

E

典型心绞痛 面对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时间一般小于15分钟。

14、

E

前壁心肌梗死特征性心电图改变的导联为:Vsub3/sub~Vsub5/sub,Vsub1/sub~Vsub3/sub导联的改变可提示前间壁的心肌梗死。

15、

D

P-R间期固定且超过0.20s,见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12s,而P波形态、方向正常,见于预激综合征;P-R间期<0.12s,同时伴有逆行型P波,见于房室交界区心律。

16、

B

典型心绞痛:面对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时间一般小于15分钟。

17、

E

右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①V1R/S>1,V5R/S<1,V1或V3R的QRS波群呈RS、RSR’、R或QR型。②心电轴右偏,重症可>+°。③RV1+SV5>1.2mV,aVR导联的R/Q或R/S>1,RaVR>0.5mV。④V1或V3R等右胸导联ST-T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18、

D

左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①QRS波群电压增高:RV5或RV6>2.5mV,RV5或RV6+SV1>4.0mV(男)或>3.5mV(女)。②心电轴左偏。③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④ST-T改变,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左室肥大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等。

19、

A

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1)缺血型T波改变 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T波高而直立;若发生于心外膜面,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2)损伤型S-T段改变 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明显抬高,可形成单相曲线。(3)坏死型Q波出现 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宽度≥0.04s,深度≥1/4R)或者呈QS波。

20、

D

变异型心绞痛:常于休息或安静时发病,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常伴有T波高耸,对应导联S-T段下移。

21、

E

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1)窦性P波,即P波在Ⅰ、Ⅱ、aVF、V3~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2)P-R间期0.12~0.20s。(3)心率~次/分钟。

22、

B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23、

A

左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①QRS波群电压增高:RV5或RV6>2.5mV,RV5或RV6+SV1>4.0mV(男)或>3.5mV(女)。②心电轴左偏。③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④ST-T改变,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左室肥大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等。

24、

D

变异型心绞痛常于休息或安静时发病,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常伴有T波高耸,对应导联S-T段下移。

三、B

1、

B

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左、右心室除极与复极全过程的时间。

E

S-T段:从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平线,反映心室早期缓慢复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2、

C

若Ⅰ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下,而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上,则为心电轴右偏。

B

目测法是根据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进行判断。如果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均向上,则电轴不偏;若Ⅰ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上,而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下,则心电轴左偏;若Ⅰ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下,而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上,则为心电轴右偏;如果l、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均向下,则为心电轴极度右偏。

3、

C

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1)窦性P波,即P波在Ⅰ、Ⅱ、aVF、V3~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2)P-R间期0.12~0.20s。(3)心率~次/分钟。

D

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1)提早出现的房性P’,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2)P’-R间期≥0.12s。(3)房性P’波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4)代偿间歇不完全。

第六单元影像诊断答案部分

一、A1

1、

E

M型超声心动图表现:①二尖瓣曲线增粗,回声增强;②二尖瓣前叶曲线双峰消失,呈城墙样改变,EF斜率减低;③二尖瓣前、后叶呈同向运动,后叶曲线套入前叶;④左心房增大。

2、

C

发生于右上叶的肺癌,肺门肿块及右肺上叶不张连在一起可形成横行“S”状下缘。

3、

B

支气管扩张症:确诊主要靠胸部CT检查,尤其是高分辨力CT(HRCT)。柱状扩张时可见“轨道征”或“戒指征”;囊状扩张时可见葡萄串样改变;扩张的支气管腔内充满黏液栓时,可见“指状征”。

4、

D

原发型肺结核:表现为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①原发综合征:是由肺内原发灶、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三者组成的哑铃状双极现象。②胸内淋巴结结核:表现为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而突向肺野。

5、

B

大叶性肺炎:充血期X线无明显变化,或仅可见肺纹理增粗;实变期肺野出现均匀性密度增高的片状阴影,病变范围呈肺段性或大叶性分布,在大片密实阴影中常可见到透亮的含气支气管影,即支气管充气征。

6、

B

慢性支气管炎:早期X线可无异常发现。典型慢支表现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肺纹理伸展至肺野外带。

7、

C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周围型:X线表现为密度增高,轮廓模糊的结节状或球形病灶,逐渐发展可形成分叶状肿块;发生于肺尖的癌称为肺沟癌。HRCT有利于显示结节或肿块的形态、边缘、周围状况以及内部结构等,可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或支气管充气征(直径小于3cm以下的癌,肿块内见到的小圆形或管状低密度影),同时发现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更有助于肺癌的诊断。增强CT能更早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

8、

D

包裹性胸腔积液:X线表现为圆形或半圆形密度均匀影,边缘清晰。包裹性积液局限在叶间裂时称为叶间积液。

9、

B

食管癌X线钡剂造影可见:①黏膜皱襞改变:由于肿瘤破坏黏膜层,使正常皱襞消失、中断、破坏,形成表面杂乱的不规则影像。②管腔狭窄。③腔内充盈缺损。④不规则的龛影,早期较浅小,较大者表现为长径与食管长轴一致的长形龛影。⑤受累食管呈局限性僵硬。

10、

A

胃肠道穿孔最多见于胃或十二指肠穿孔,立位X线透视或腹部平片可见:两侧膈下有弧形或半月形透亮气体影。若并发急性腹膜炎则可见肠管充气积液膨胀,肠壁间隔增宽,在腹平片上可见腹部肌肉与脂肪层分界不清。

11、

E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X线主要表现为两肺上部多发厚壁的慢性纤维病变及空洞,周围有广泛的纤维索条影及散在的新老病灶,常伴有明显的胸膜肥厚,病变的肺因纤维化而萎缩,出现肺不张征象,上叶萎缩使肺门影向上移位,下肺野血管纹理牵引向上及下肺叶的代偿性肺气肿,使膈肌下降、平坦,肺纹理被拉长呈垂柳状。

12、

B

食管静脉曲张X线钡剂造影可见:食管中、下段的黏膜皱襞明显增宽、迂曲,呈蜒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边缘呈锯齿状。

13、

B

胃溃疡引起的功能性改变包括:①痉挛性改变;②分泌增加;③胃蠕动增强或减弱。

14、

C

十二指肠溃疡:绝大部分发生在球部,溃疡易造成球部变形;球部龛影或球部变形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直接征象。

15、

C

风湿性心脏病(1)单纯二尖瓣狭窄 X线表现为左心房及右心室增大,左心耳部凸出,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及左心室变小,心脏外形呈鸭梨状。(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左心室明显增大,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普遍扩张,心脏呈靴形。

16、

B

胃肠道穿孔:最多见于胃或十二指肠穿孔,立位X线透视或腹部平片可见:两侧膈下有弧形或半月形透亮气体影。若并发急性腹膜炎则可见肠管充气积液膨胀,肠壁间隔增宽,在腹平片上可见腹部肌肉与脂肪层分界不清。

17、

A

风湿性心脏病(1)单纯二尖瓣狭窄 X线表现为左心房及右心室增大,左心耳部凸出,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及左心室变小,心脏外形呈鸭梨状。(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左心室明显增大,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普遍扩张,心脏呈靴形。

18、

B

高血压心脏病:X线表现为左心室扩大,主动脉增宽、延长、迂曲,心脏呈靴形。

19、

B

心包积液:ml以下者,X线难以发现。中等量积液时,后前位可见心脏形态呈烧瓶形,上腔静脉增宽,心缘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20、

D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左心室明显增大,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普遍扩张,心脏呈靴形。

21、

E

心包积液:ml以下者,X线难以发现。中等量积液时,后前位可见心脏形态呈烧瓶形,上腔静脉增宽,心缘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22、

B

原发型肺结核:表现为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①原发综合征:是由肺内原发灶、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三者组成的哑铃状双极现象。②胸内淋巴结结核:表现为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而突向肺野。

23、

D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X线可见两肺大小、密度、分布都均匀一致的粟粒状阴影,正常肺纹理显示不清。

24、

A

大叶性肺炎:充血期X线无明显变化,或仅可见肺纹理增粗;实变期肺野出现均匀性密度增高的片状阴影,病变范围呈肺段性或大叶性分布,在大片密实阴影中常可见到透亮的含气支气管影,即支气管充气征。消散期X线可见实变区密度逐渐减退,表现为散在性的斑片状影,大小不等,继而可见到增粗的肺纹理,最后可完全恢复正常。CT在充血期即可见病变区磨玻璃样阴影,边缘模糊。实变期可见呈肺段性或大叶性分布的密实阴影,支气管充气征较X线检查更为清楚。

25、

B

X线摄影(又称平片) 这是目前最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

26、

E

透视可观察人体器官的动态,如膈肌的呼吸运动、心脏大血管的搏动、胃肠道的蠕动和排空功能等。透视的缺点是不能显示细微病变,不能留下永久记录,不便于复查对比。

27、

C

荧光效应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电离效应是放射防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基础。影像效应为干扰项。

28、

E

TSH分泌有昼夜节律性,清晨2~4时最高,以后渐降,至下午6~8时最低。

29、

A

TSH分泌有昼夜节律性,清晨2~4时最高,以后渐降,至下午6~8时最低。

30、

B

血液循环中绝大部分T3与蛋白结合,只有0.3%~0.5%呈游离状态,称为游离T3(FT3)。只有游离的甲状腺素才能在靶细胞中发挥生物效应。

31、

E

FT3、FT4对诊断甲亢或甲减更加准确和敏感,其诊断价值依次是FT3>FT4>TT3>TT4。

三、B

1、

B

长骨结核好发于骺和干骺端。

D

脊椎结核好发于腰椎,可累及相邻的两个椎体,附件较少受累。

2、

A

出血性脑梗死:在密度减低的脑梗死灶内,见到不规则斑点状或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影;由于占位,脑室轻度受压,中线轻度移位;2~3周后,病变处密度逐渐变低。

E

腔隙性脑梗死:发病12~24小时之内,CT无异常所见;典型者可见小片状密度减低影,边缘模糊;无占位效应。

3、

D

气体密度最低,X线片上呈黑色。

A

骨骼密度最高,X线片上呈白色。

4、

A

细支气管肺泡癌(弥漫性肺癌):表现为两肺广泛的细小结节,边界不清,分布不对称,进一步发展可融合成大片肿块,形成癌性实变。CT可见两肺不规则分布的1cm以下结节,边缘模糊,常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融合后的大片实变影中靠近肺门处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实变区密度较低呈毛玻璃样,其中可见到高密度的隐约血管影是其重要特征。

C

发生于右上叶的肺癌,肺门肿块及右肺上叶不张连在一起可形成横行“S”状下缘。

5、

B

高血压心脏病:X线表现为左心室扩大,主动脉增宽、延长、迂曲,心脏呈靴形。

A

单纯二尖瓣狭窄:X线表现为左心房及右心室增大,左心耳部凸出,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及左心室变小,心脏外形呈鸭梨状。

第七单元病历与诊断方法答案部分

一、A1

1、

D

建立正确的诊断,一般要经过“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综合分析、初步诊断"和“反复实践、验证诊断”3个步骤。

2、

C

(扩展)系统体格检查(一般状况、心、肺。肝、脾、四肢、神经反射等),逐项简要记载,对病人的阳性体征及有关的阴性体征;应重点记载。对专科情况,应详细记载。

3、

A

门诊病历重点为主诉、现病史,而对既往史、家族史等仅扼要记录与此次发病有关的内容。

4、

D

住院病人的所有记录中,记录最完全、内容最丰富的是住院记录。

5、

A

真实客观地记录病人住院期间全部病情经过的是病程记录。

学习要趁早,医考复习年前就要打好计划,做好准备,天道酬勤!

记得每天坚持听课三小时,坚持21天后,第22天习惯就养成了,主动复习比被动复习效果更好,我们一起努力,加油。今天开始学习,备考。

长按







































鍖椾含鐭ュ悕鐧界櫆椋庡尰闄?
鍖椾含鏈濂界櫧鐧滈涓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ygiuv.com/zysx/72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