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村落阮社史考

编者按:今天,由绍兴市政协组织,屠剑虹委员牵头的政协委员会客厅活动举行了“殷殷桑梓情,拳拳赤子心——纪念陈桥驿先生诞辰95周年座谈会”,在陈桥驿先生史料陈立列馆举行。为传承、弘扬陈桥驿先生的学术思想,为建设好文化大绍兴建言献策,特推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年第5期刚发表的《绍兴古村落阮社史考》。以供同仁参考。

阮社是浙东运河和鉴湖之间最精华的水乡平原古村落,其地以历史悠久、经济富庶、文化深厚、风情独特著称于世。

一、区域位置

(一)风水宝地

阮社位于绍兴市柯桥区西北部,其南面在绍兴境内的是会稽山的西干山脉,连绵起伏,形成整体之美。会稽山曾列中华九大名山之首,后又被定位为“四岳南镇”中的南镇。明刘基称:“语东南山水之美者,莫不曰会稽。岂其他无山水哉?多于山则深沉杳绝,使人凄而寂寥;多于水则旷漾浩瀚,使人望洋而靡漫。独会稽为得其中,虽有层峦复冈,而无梯磴攀陟之劳;大湖长溪,而无激冲漂覆之虞。于是适意游赏者,莫不乐往而忘疲焉。”指的就是这一区域。

图年《绍兴县地名志》中的阮社图

(二)山水相间

发源于会稽山流入鉴湖阮社一带的河流主要有:

秋湖江。嘉庆《山阴县志》载:“秋湖在县西三十五里,广三顷。”发源于福全镇豆腐尖,经王七墩、秋湖,在彤山东侧注入鉴湖大江。其主流长6.6公里,支流长16.5公里,集雨面积达12.09平方公里。

项里江。相传楚霸王项羽早年曾活动于此,故有地名项里。有项王庙,陆游有诗:“西邻梅福隐,南望项王祠。”发源于柯桥镇州山大洋水库冷水湾岗,经项里,在彤山西侧注入鉴湖大江。其主流长4.7公里,支流长13.85公里,集雨面积达13.78平方公里。

图2阮社池湾

型塘江。据传大禹治水会诸侯于会稽,长人防风氏后至,禹乃诛之。防风氏身长三丈,刑者戮不及,筑高台临之,故曰“刑塘”。后人颂禹王执法如山,留刑塘戒鉴,岁久谐音,亦避“刑”字,故取“型塘”地名,其江亦称型塘江。型塘江也是柯水的发源地,其主流源于湖塘镇俞家山村九岭下,经潜家桥、型塘、出寿胜埠头注入鉴湖大江。另一支流源于干溪村,经丰里在寿胜埠头与主流汇合。其主流长18.65公里,支流长16.6公里,集雨面积达28.61平方公里。

阮社面积约10平方公里,水面率约在25%,多水域溇港,以“三湾十八溇”著称于世。鉴湖在阮社南缘蜿蜒而去,浙东运河沿阮社北界东西向穿境而过,著名的古纤道、太平桥都在其中。????

阮社以多水网著称,但也有山闻名于世。境内的棋盘山有胜景“棋枰残雪”:“棋盘山有青石一方,相传为仙子下凡处。至今花飞六出之后,残痕万点,凝积石上,如作方卦样也。又有诗曰:空岩棋石上,万点白模糊。疑是仙人奕,缘何黑子无?溪山留玉屑,猿鹤住冰壶。”要倩蓝田叔,重描残雪图。

(三)水乡明珠

阮社东靠著名的历史名镇柯桥,为绍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以汉末蔡邕避难会稽,留宿柯桥东北高迁亭(即柯亭),取用屋椽为竹笛之历史故事而得名。《世说新语·轻诋第二十六》第20条注引伏滔《长笛赋叙》曰:“余同僚桓子野有故长笛,传之耆老,云蔡邕伯喈之所制也。初,邕避难江南,宿于柯亭之馆,以竹为椽。邕仰眄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音声独绝,历代传之至于今。”其西南边为闻名海内外的风景名胜之地柯岩,有独特的“云骨”“石佛”称奇;南邻舟山,是山水风光秀丽、人文历史深厚之地;西连湖塘,有“十里湖塘七尺庙”等胜迹;北接管墅,是经济发达、人才辈出的水乡;西壤钱清,是为运河风情重镇。

图3阮社诸家楼

二、成名与沿革

(一)社以阮名

阮社之名缘于晋代“竹林七贤”的阮籍、阮咸叔侄,传两人曾居住于此,故有阮社之称。其人其事文史深厚,影响深远。

阮籍(-),三国魏陈留尉氏人,字嗣宗,阮瑀子。齐王芳时任尚书郎,以疾归。大将军曹爽被诛后,阮籍任散骑常侍、步兵校尉,封关内侯,世称阮步兵。好《老》《庄》蔑视礼教,纵酒谈玄;后期口不臧否人物,以此自全;擅长五言诗,风格隐晦;又工文,与嵇康齐名。

阮咸,西晋陈留尉氏人,字仲容。阮籍侄。历仕散骑侍郎。精通音律。阮咸善弹琵琶,不交人事,唯弦歌酣饮,任达不拘礼法。阮籍与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称竹林七贤,常聚会把酒论诗,畅谈诗文,表现嗟世忧时、苦闷彷徨、愤愤不平的心境。

关于竹林七贤在会稽的活动多有记载,在今绍兴陶堰镇白塔湖东北有白塔山,西麓有白塔寺。白塔寺现存明代建筑两进,据传该寺为嵇康(字叔夜)得《广陵散》之处。唐独孤及有诗曰:“贺监湖东越岺湾,地形平处有禅关。塔高影落门前水,茶热香飘院后山。幽谷鸟啼青桧老,上方僧伴白云闲。有人若问广陵散,叔夜曾经到此间。”竹林七贤到会稽之地,除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当时绍兴之地因鉴湖兴建,环境变好,北方名士多来会稽山阴之地优游或居住,正如《嘉泰会稽志》卷一中所载:会稽“自汉晋奇伟光明硕大之士固已继出。东晋都建康,一时名胜,自王谢诸人在会稽者为多,以会稽诸山为东山,以渡涛江而东为入东,居会稽为在东去而复归为还东,文物可谓盛矣。”阮籍、阮咸为竹林七贤中人物。阮社原名为竹村,后改名阮社。古代阮社人十分崇仰阮籍、阮咸,今尚存“籍咸桥”以纪念。区域内浙东古运河上的毓荫桥“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二阮”,上联写听到运河边渔笛声使人回想起柯亭椽笛的蔡邕,下联写见到这一带的村肆酒店便深深怀念阮籍、阮咸叔侄。

在阮社籍咸桥东侧的后庙中,有“晋阮会”碑,碑立于乾隆年间,其前碑开首便记:“社以阮名”,是阮社得名的精准历史传记。

(二)历史久远

阮社在东汉时属笛里;唐、宋时属温泉乡怀信里;元时属十七都;清宣统二年(),实行乡、村制,属开泰乡。

民国17年(),归属第八区柯桥里;民国21年()为第八区阮社乡;民国23年(),属开泰乡;民国24年(),属柯桥区开秦乡;民国35年(),属开亭乡;民国36年(),属第二指导区开亭乡。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属柯桥区开亭乡;年属柯桥区阮社乡第一村;年属柯岩乡;年属柯桥人民公社;年属柯桥人民公社阮社管理区;年属柯桥区阮社人民公社;年属柯桥区阮社乡;年属柯桥镇柯西管理处;年柯桥镇分为柯桥、柯岩两街道,阮社属柯岩街道辖区。

今阮社,包括阮三、阮四、先锋、东江、茶浜、中巷、新风等村。

三、水利造就了鱼米之乡

(一)沧海桑田

浙东原本是“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支津交渠”之地。在东汉古鉴湖建成前阮社一带多为沼泽之地,咸潮通过河流可溯于此,农田灌溉得不到保障。水环境的变迁对阮社的文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湖建成,西鉴湖中的蔡堰、叶家堰等堰闸可直接为阮社提供丰沛的灌溉和生活用水;之后西兴运河建成,水上交通四通八达,阮社成了鉴湖、西兴运河建成最早受益和发达的地区之一。可以想象竹林七贤时代阮社已成为较富庶之地,否则,阮籍叔侄不会到此隐居。之于后来的海塘和三江闸建设,让水利基础保障条件更加优越。南有鉴湖灌溉之利,北有运河交通之便;风调雨顺,旱涝无忧;得天独厚,人水和谐,阮社名副其实成为繁华的鱼米之乡。

(二)戴水利德

笔者曾在阮社后庙中发现了“马汤会”碑,主要内容为阮社民间对绍兴鉴湖的缔造者——会稽马臻太守和三江闸的建造者——绍兴知府汤绍恩的祭祀活动及管理,其中说明了民众充分认识到水利对阮社发展的重要地位。“马汤会”碑开头便记马臻、汤绍恩的水利功德,以及给本地带来的恩泽:“越中素号泽国,言水利者,首鉴湖,次三江闸。此马汤二公之绪,亘千古而不朽也。”精准地记述了绍兴水利的沿革大势。又记:“吾里处鉴湖北,当诸水之冲,凡田而佃,宅而宅者,戴其德。”水利成就了阮社其地的百业兴旺、人文兴盛。据20世纪70年代统计,阮社有耕地面积亩,为水稻作物区。年粮食亩产达斤(是年全县平均斤),生猪饲养量头,渔场水产量担。

阮社之地灵人杰,正如六朝虞预《会稽典录·朱育》中所描述:“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海岳精液,善生俊异,是以忠臣继踵,孝子连闾,下及贤女,靡不育焉。”

四、黄酒发源地

(一)源远流长

绍兴酿酒历史悠远。据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遗存考证,当时的先民之酒已开始由“自然酿成”变为人工酿造。遗址中发现的酒器陶盉,表明当时已有了酒并有了饮用的方式和习惯。到越王句践时饮酒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句践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中,又以酒作为奖励生育政策,规定“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此外,越国出师伐吴以酒“箪醪劳师”,胜利后“置酒文台,群臣为乐”。

阮社是绍兴黄酒的主要发源、发展、成熟地之一。阮籍好饮酒,当时这里必定酿酒业兴盛,酒好酒多,环境优雅他才会来此定居。当然酿酒生产的主要条件是粮食多、鉴湖水好。以酿酒之好水著称的鉴湖三曲:第一曲为湖塘古城一带,第二曲为型塘、阮社一带,第三曲为杏卖桥、漓渚江口一带。绍兴民间一直认为这三曲在鉴湖上游之水和湖水的交汇处,其水清纯鲜活,软硬适中,最宜酿酒。

图4阮社酒厂外景

(二)酒坊名扬天下

占得一脉好水,阮社自古以来就以酿酒为主要产业。在明代已出现了酿酒作坊,而到清代乾隆以后兴起大型酒坊,据民国资料记载,当时有酿酒户四百多家,税务登记达三百多家,人家枕河居,家家酿老酒,又以章东明酒坊最为有名。由于运河交通的便利,约在道光年间(-),章东明酒坊分别在上海、杭州等地开设分行;之后,又由漕运、海运两条线把酒运到天津,逐渐在天津打开局面,设立酒庄。明清时绍兴师爷遍布全国,于是也成了绍兴酒推销和饮用的一个重要渠道,连北京同仁堂每年也要用绍兴黄酒来调制中药。据载: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时,章东明酒坊年酿-缸,销往中国香港、新加坡。由于章东明酒坊逐渐在全国展开了黄酒的销售业务,提高了绍兴酒的美誉度,进而促进了绍兴黄酒业的更大发展。年以前,台湾曾是绍兴酒的最大市场,阮社诸楚和等酿坊,年销台湾之酒占产量的30%。

图5阮社池湾边的酒弄堂

(三)云集酒厂

地处阮社东江南岸闻名海内外的云集酒厂,始由周佳木于清乾隆年间在东浦东周娄创建,当时名“周云集酒坊”。取名“云集”,意为酿酒名师高手云集。之后历经周氏家族几代人的传承,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周善昌的“周云集亨记酒坊”,前后经历了年。

清乾隆八年(),周佳木创建“周云集酒坊”后,周佳木的后代都继承了他的酿酒业,开设酒坊。到周佳木第四代孙周玉山开设“周云集信记酒坊”之后,周玉山的大儿子周葆堂开设“周云集元记酒坊”,二儿子周牧林开设“周云集亨记酒坊”,三儿子周叔循开设“周云集利记酒坊”,四儿子周幼山又名周清,开设“周云集贞记酒坊”。周清对酿酒业很专业,他制作了酿酒模具、图文说明和样酒等实物,到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览,周清酒被评为金牌奖章。这是绍兴黄酒获得第一枚国际金奖。

图6年“云集周清酒”在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为绍兴黄酒获得第一枚国际金奖

周牧林的儿子周善昌继承了“周云集亨记酒坊”,逐渐扩大发展,成为东浦最大的一家酒坊,年产绍兴酒达多缸。年12月12日,周善昌经营的“周云集亨记酒坊”由人民政府接收,并成立了“地方国营云集酒厂”。由于原周云集亨记酒坊厂基狭小,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加上厂址在东浦东周娄,河道窄小,交通不便,造成酿酒原料、用水、运酒等运输受阻,决定搬迁厂址在阮社一带。先于年10月间(即冬酿开始前)选址到湖塘七尺庙,当年生产黄酒吨、白酒吨;年,达到黄酒.39吨、白酒.9吨。年1月又确定云集酒厂先在阮社詹家湾(现新风村)的“孝记酒坊”地址中开办白酒车间,又在5月间选定阮社东江对岸“张记酒坊”旧址(当时此处只有7户人家)开办黄酒车间。这样云集酒厂有湖塘黄酒车间、阮社东江黄酒车间和詹家湾白酒车间3处,年生产黄酒.64吨、白酒.12吨。年,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示拨款,于云集酒厂兴建绍酒陈贮中央仓库。“绍兴酒整理、总结与提高”项目经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同意,列入国家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年共投资70多万元,批准征用土地70多亩,在阮社东江扩建厂房中央仓库、道路等工程,不断向东部和南部扩展,与江头黄酒车间联接,云集酒扩大到多亩厂基的规模,建造双跨大型发酵车间3幢,每幢平方米。此年生产黄酒.17吨、白酒.47吨。继而年国家又拨专款扩建,又建造大型发酵车间3幢和中央仓库5幢(每幢面积平方米),是年生产黄酒.88吨,白酒.38吨。以上,年中央拨款24万元,年中央及地方拨款81万元,两年共储存名酒吨。年绍兴县为发展绍兴酒及加强行业管理,决定由五家酒厂(即绍兴酒厂、云集酒厂、公私合营沈永和酒厂、柯桥酒厂、东浦酒厂)及一家坛厂(绍兴坛厂)联合组建绍兴鉴湖长春酒厂。云集酒厂改为绍兴鉴湖长春酒厂的二车间,是年生产黄酒.82吨、白酒.63吨。年改为“绍兴酿酒公司”,实现经济独立核算和对外业务。由于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年冬酿投料减少,年黄酒产量仅.15吨、白酒.83吨。年起“绍兴酿酒公司”仅保留了绍兴、云集、沈永和3家酒厂。

图7年绍兴县鑑湖酿酒公司为中央外交部调拨云集酒厂中央酒库酒文件

年4月,云集酒厂改名为“绍兴东风酒厂”。年10月13日,组建中外合资“东风绍兴酒有限公司”。年10月15日,被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兼并收购,变国有为集体企业。年10月28日又由浙江精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入主控股轻纺城集团,于年12月12日改名为“会稽山绍兴酒有限公司”。

图8阮社东风酒厂酒库

五、名桥之乡

阮社多桥,遍布乡间。无论是浙东运河古纤道上还是阮社境内,都有着诸多历史名桥。

(一)纤道桥

绍兴古纤道以柯桥以西至阮社板桥7.5公里的塘路建筑最为奇特。纤道可分单面临水及双面临水两部分,单面的塘路依河平铺砌石,双面临水多筑于河面宽广之处,以北河道宽广,系主航道,称“外官塘”;以南河道相对较窄,称里官塘,旧时为风急浪大时小船避风之地;在阮社太平桥以西一线,又多以呈梁式平桥型的纤道桥形式设置,河中每隔约2.5米置一桥墩,上架三块大小大致相同的大石梁,桥面宽1.5米左右。因桥洞多少的几处纤道桥,在当地分别被称为“十八洞头”“一百洞头”“一千洞头”。

图9?阮社中国大运河古纤道

纤道砌筑技术是当地石匠的杰出创造。纤道修筑于宽广的河道之中,古代的工程技术不可能在河中筑坝抽干水后再施工,而是直接于水中砌筑,如此长的规模,其难度可想而知。一般基础处理于水中采用或直接打木套桩,或水盘石压底,或条石排列的方法,必须技艺高超且熟习水性的专业石匠才能担当。

纤道桥犹如一条玉带蜿蜒连贯于运河之上,最长的一段纤道桥全长.2米,由孔石梁桥构成。其中有二孔建以稍高成平桥式,一般小船可进出;其余孔均接近水面约1米,其桥孔数量之多、之长为国内仅存。

纤道桥是浙东运河的标志性桥梁,我国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原名誉会长罗哲文先生有赞美诗:“天下古桥说绍兴,八字立交负盛名。最是纤桥世罕有,悠悠千载运河情。”前两句写绍兴八字桥,后两句赞古纤道。年国务院公布纤道桥为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太平桥

太平桥位于阮社的西兴运河上,重建于明天启二年()。太平桥被认为是绍兴水乡桥与风景结合的典范,为人们所推崇。太平桥景观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桥体,系南北跨向拱梁组合石桥,主桥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高6.6米,拱高5.3米,跨经10米;引桥为8孔石梁桥,依南向北逐渐降落,连接以北河岸;桥亭,原在南岸桥西侧,为一古朴小石亭,桥北岸有数百平方米大的广场和一低平小庙。

古代在西兴运河之上太平桥高、长都居首位。主桥孔端庄秀美,古代水运繁忙,有舟船穿梭其间,由于桥顶高耸,一般帆船可直接穿桥而过。桥洞有纤道路穿行,纤夫鱼贯而入。而一般小船亦可从引桥出入,井然有序。太平桥的主桥孔圆,引桥方;主桥高,引桥低平,形成了方圆画图,以及高低错落之美。太平桥、运河水网、附近的田野、村庄构成了一幅水乡泼墨画。桥在河上有一种凌波缥缈、清奇和谐之美。

太平桥桥饰雕刻精美,寓意深刻。桥上望柱顶上的4只石狮,形态各一,活泼可爱,彰显威武神态。主桥斜坡八根望柱雕刻着精美的“暗八仙”“八音”“佛八吉祥”“琴棋书画”图案。拱桥栏板的“万字流水”“万象如意”“马到成功”等图案,整齐美观,表示连绵久长、万事如意、吉祥欢乐之意。此外如人物浮雕、如意兰草抱鼓、万寿伴菊都或传神,或栩栩如生,是一幅综合多样传统文化,精美的艺术作品。年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阮社桥

位于太平桥东首。阮社桥为运河直通阮社的水上交通要道,始建于宋嘉泰年()间。宋嘉泰《会稽志》载:“阮社桥,在县西北三十里。”清嘉庆《山阴县志》记:“县西北四十五里曰阮社桥。”民国36年()重修。阮社桥系浙东运河古纤道上的石拱桥之一。

阮社桥系东西跨向单孔马蹄形石拱桥,桥面长2.50米,桥面宽2.70米,桥东置24级石台阶,长7.20米,桥西置24级石台阶,长7.40米,桥上无桥栏。桥高3.80米,拱高3.40米,桥跨径4.80米。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上有龙门石刻一幅。拱脚处有纤道。桥额上题有“阮社桥”三字。拱墙上有一石碑,上面刻有“民国三十六年岁次丁亥七月立,柯桥区□□官唐委员会兰亭乡办事处经募重建。阮社匠人吴金瑞造”。由此桥也可见阮社石匠之精湛的建桥水平。

阮社桥上原有精致桥栏板,现已不存。

(四)得胜桥

又称浪桥,位于原阮社永进寺基庄村。始建年代不详,至迟在明嘉靖年间(-)已出现,现桥为清咸丰三年()重建。

得胜桥南北跨梅墅江,全长56米,由3孔主梁桥和7孔引桥组成。主桥在北,引桥在南。主桥长24米,中孔跨径5.36米,南北两孔跨径3.45米-3.67米。实体桥墩,用条石一顺一丁叠砌。桥面平铺并列石梁4根,宽2.6米。中孔石梁西侧阳刻楷书“得胜桥”桥名。桥面两侧置实体素面石栏间望柱4根,中孔石栏外侧阴刻“大清咸丰贰年桂月吉旦重建”字。主桥南坡设踏垛13级,后设一长方形平台,平台南端与引桥相接;北坡设踏垛11级。桥畔有后福庵。引桥长32米,面宽2.05米-2.17米,平面略呈“S”形弯曲。实体式桥墩,用条石一顺一丁叠砌,孔径在1.95米-2.78米之间。由于桥孔低矮,贴近水面,舟楫难通,仅起调节水源等作用。引桥南端通往绝倭涂。桥墩顶端挑出石梁达0.7米,上承石板桥面及石栏,这在绍兴石桥中实属少见。

得胜桥之名,是为纪念明姚长子绝倭殉义事。前后两桥分别命名为得胜桥和万安桥,并立祠祀之。民国26年(),又在万安桥畔建姚长子纪念碑。该桥与万安桥、绝倭涂、姚长子纪念碑交相辉映,成为一处颇具历史纪念意义的代表性建筑遗存。年被公布为绍兴县文物保护点。

(五)信公桥?

位于阮社阮三村与先锋村之间。清代建筑。信公桥由单孔石梁桥和廊屋两部分组成,南北跨项湖两岸。桥名是为纪念明代抗倭英雄汤和。

信公桥是绍兴现存典型的水阁桥,全长9.7米,跨径3.8米。桥台用条石错缝叠砌,桥孔内壁紧贴3-4根竖梁,上托横梁,伸出桥台。桥面长4.3米,宽2米,用4根石梁铺设,西侧石梁正中阴刻楷书“信公桥”三字。桥南北两坡各设踏垛10级和11级。桥上建3开间硬山顶房屋,通面宽10米,进深5.56米。

水阁桥也是一个进入阮社村内河道的重要关口,具有防卫功能。桥顶设方形石柱两根,上镌楷书楹联一副曰:“浙水壮文澜,摛藻扬芬沾帝德;阮川留正气,伏魔荡寇仗神威。”显示了阮社人热爱文化,忠于国家,抗击外来侵略的豪迈正气。年被公布为绍兴县文物保护点。

图10?信公桥

(六)籍咸桥?

位于阮社阮三村小九坊自然村。始建年代无考。现桥为清代重建,民国14年()修缮。当地民众为纪念魏晋时阮籍、阮咸叔侄曾隐居此地而建此桥。桥东堍及南首尚存前后二庙,亦为乡人奉祀二阮之所。

籍咸桥系单孔石梁桥,东西横跨诸家溇。桥长11.55米,跨径3.8米。桥台用条石错缝叠砌,上置横系石。桥面长5米,宽2.6米,用4根石梁铺就,两侧设实体石栏,高0.52米,厚0.2米。石栏外侧阴刻楷书“籍咸桥”,落款署“民国十四年立,里人公修”。石栏两端各立望柱一根,柱头雕琢蹲狮。望柱两端用卷草纹抱鼓石收尾,起着稳固栏杆的作用。桥东堍毗邻后庙,因空间受限,故采取避让手法,在东坡下7级踏垛后设一平台,经平台再折向南北两面落坡。桥西坡下12级踏垛可直通宋家弄。籍咸桥结构稳固,设计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做到了建桥时不拆庙、不改道。

图11籍咸桥与后庙

六、名士之乡

地灵人杰,阮社是崇尚德义、乐善好施、求真务实、农商并重之乡,人文荟萃之地。

宋陆佃在《适南亭记》中认为:“会稽山川之秀,甲于东南。自晋以来,高旷宏放之士,多在于此。”早在魏晋时期,阮社一带就是当时名士游历之地,最著名的当是如前所述“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叔侄。

(一)姚长子

姚长子(-),山阴独山人(今柯桥西独山村人),出身贫苦,以打工谋生,为人正直仗义,又好武功,因其身材高大伟岸,人称“姚长子”。

据《绍兴县志》记载,嘉靖三十三年()倭寇联合山贼,从诸暨突入山阴境内,到达柯桥西南部,准备烧杀抢掠一场。

倭寇在行进途中遇上了正在打谷场劳作的姚长子,姚长子对倭寇深恶痛绝,立即挥稻叉只身与倭寇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被擒。倭寇残忍地以藤条穿贯其肩骨,强迫其当向导。此时姚长子已身负重伤,血流满身,他以必死之心,想决不能让这帮贼寇危害乡亲和脱逃。他便佯装带路,把倭寇引入四面临水的阮社化人坛,暗中用方言告诉乡亲:“等我等过桥,你们把前后桥都拆掉,断其归路,把强盗困在水中央。”村民立即行动,按其所说,一面报官府,一面把桥路断绝,使倭寇无路可走。当是时,倭寇惊慌失措,不辨东西南北。之后,官兵迅速赶赴现场,战斗中官兵勇敢杀敌,阮社及附近乡民渔夫千船围捕,取得全歼倭寇之胜。

图12阮社“姚先烈绝倭纪念碑”

除地处阮社的万安桥边有姚长子纪念碑交相辉映,今绍兴西鉴湖景区也有姚长子先烈石雕像耸立。

(二)罗家伦

罗家伦(-),字志希,笔名毅,阮社乡江头村人。年12月21日罗家伦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其父罗传珍(字霈乡)民国时曾任江西省进贤县知县。罗家伦参加过北伐战争,担任过多种公职,但志趣一直在教育与学术,历任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武汉大学教授、中央大学校长等职。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由教会学校转为国立大学。在执掌中央大学期间,他提出了建立“诚朴雄伟”的学风与安定、充实、发展的治校方略,成效明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罗家伦学贯中西,广涉群籍,才思敏捷。作为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积极倡导国家现代化,同时他又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中国的伦理道德,提出要用新的科学方法来估定传统文化的成就。罗家伦毕生膺服蔡元培先生。年蔡元培去世后,他写了《伟大与崇高》一文,对蔡元培“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的风骨倍加赞扬。年,蔡元培诞生周年,罗家伦写了《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一文,对蔡先生在北大的功绩作了全面评价。此文发表后的第二年,罗家伦去世。

罗家伦著作等身,除译作外,著有《新人生观》《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证》《逝者如斯集》《新民族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科学与玄学》《疾风》《耕之集》等。年,学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历史的先见》散文集。

(三)章培恒

章培恒(-),阮社人,是当代我国古代文学研究大家、复旦大学教授。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誉满学界。他是国家教育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委员会主任,21世纪初曾应邀到绍兴市参加过学术讨论会,为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学术文库顾问。

(四)阮社永安救火会

阮社曾有一个奉献社会且远近闻名的英雄集体——“阮社永安救火会”,在远近许多村庄城镇都有他们的足迹。据当时龙兵之一的许阿水(时年88岁)回忆:阮社的救火会在东江村河沿,那里有一个建筑叫“水龙局”,里面备有两只水龙船。东江有一大户叫章瑞年,人称“五店王”,他因酿酒家庭富裕,于是就组织了“永安救火会”。会里有严格的组织,有董事、理事、监事,有管理机器和维修的专门人员,还有专职的账房先生。“出龙”的时候,董事、理事、监事都要身着蓝衣服,龙兵要身穿黄马甲,头戴藤帽。每只船还配两名泥工和木工,泥工善于上屋,掌握水龙苗子;木工带斧,顺势破门而入。当时救火会有两水龙,一条名掀江龙,另一条是德国进口的机器龙,马力大,性能好。救火会大多由章瑞年出资,当地民众也乐于资助。俗话说“贼偷一半,火着全完”,所以民众认为救火是最大的善举。

阮社救火会长年有值班人员,一接到火警,就亮起红灯,马上敲锣,救火会旁边开小店的立即敲二楼,两个人一个向南,一个向北,到村中报警,行走都有规定的路线。听到锣声或者见到红灯,龙兵和村民飞快地集合。每只龙船两旁有七八个人划脚,前哨、后哨、中哨都有明确的分工,特别是前哨,划桨最吃力,一般由章瑞年站在河哨头,高声呼喊,“用力摇,用力划”“救火不用力,要生黄胖病”。所以全体龙兵无论出龙路途远近,近到柯桥、新塘、型塘,远至萧山、西兴等地,均十分尽力,不避艰险,赴汤蹈火,勇往直前。一次柯桥当铺“德兴当”着火,救火会花了半天功夫才把大火扑灭,当铺得以保存,又一次柯桥大寺着火,也全力灭火把寺院保住。有时候河面窄,龙船摇不到,龙兵们就背着机器走,肩背手提,绕田畈走近路,越快越好。每次救火回来,一个龙兵能得到两角钱,这是很薄的补贴,因为当时一石米要六块大洋。为保一方平安,这支救火队伍作出了卓越的奉献。

七、民俗风情之乡

(一)居民建筑

阮社的居民建筑颇有水乡独特的风格,有三湾、十八楼、二庙、五祠堂、六庵等美誉。民居往往依河而建,一河一街,一河两街。居民一层楼和地面、公共场地、沿河道路,多用著名的东湖、柯山石铺筑,品类不一,按大小尺寸分为二尺板、三尺板、四尺板、八尺板;按工艺分为细缮光、中缮光、粗缮光;按用途分为条石、板石、石础、石柱、石萧墙;与工艺结合的有石窗、石树池、石凳、石桌。此外,石碑、石像等文化产品遍布乡里;沿河石板路宽阔大气,无路不在;沿河踏道遍布,无家不有,尤以池湾中的八字新踏道规模最大,标准最高,20世纪70年代电影《祥林嫂》部分场景就是在此拍摄。阮社还有石萧墙建筑为人称道,那是用平整的石板作为房子的基墙,高约1.5-2米,在石萧墙之上,再砌砖头墙面。这种石萧墙坚实耐用,防潮安全,池湾东侧的酒弄堂以石萧墙高达4幅、长有近百米而远近闻名。阮社可谓是石文化打造的世界。

图13阮社池湾新踏道,电影《祥林嫂·抢亲》在此拍摄

阮社独多台门,许多台门几乎是平行而建,全乡台门百余多。台门往往临河,特别在河湾之处,出门称便。台门大小不一,除石萧墙外,台门之前往往是石库门,并置精美石凳,石凳上多各式传统棋盘,多为老人、小孩游乐之所。又有在二进、三进也用石库门,台门朴素、严谨,构架简洁,不事张扬,又具有阳刚之气。台门中往往用石窗,窗上石雕精致,历史人物、花卉鸟兽栩栩如生。还有祠堂、天井、水井、道地等公共设施,有的多至4-5进,如大夫第、诸家台门等都以规模大、建筑美、文化深著名。

图14?儿时记忆——石櫈上的西瓜棋

(二)民间祭祀

阮社民风淳厚,人多以感恩图报、从善乐施为荣,而历史上的公众文化信仰、道德化育又多以乡间传承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祭祀活动为载体。

阮社至今有“两庙一庵”,均坐落于该街道阮三村居内。两庙:即前庙与后庙,一庵是福潜庵。后庙祭祀的菩萨是阮籍,其庙的西墙紧依籍咸桥。前庙祭祀的菩萨是阮咸,附近有南阮桥、信公桥和戏台等建筑文物(戏台于20世纪70年代拆);后庙与前庙也有道教文化内容,二庙内有明、暗两口古井,中间被庙河所隔,呈S形,明、暗井应是八卦图的鱼眼。福潜庵建于清乾隆八年(),至今已年历史。庵内观音等塑象系清代文物,其保护得益于尼德意师傅,她持有民国时期的尼姑职业证。

据笔者和张钧德先生年11月9日考证,阮社的后庙墙体上镶嵌有6块碑,分东西2组,其中西部一组有3块,分别为“前阮会”“马汤会”“文武会”;东面为“泰青会”“晋阮会”“岳隍会”。以上碑均立于乾隆四十二年()春。阮社前庙主要保存有“龙华胜碑”两块,分别为清朝康熙三十七年()、乾隆十五年()所立;“兰盆会公助碑”一块,立于嘉庆十五年()。

图15阮社后庙马汤会等六块碑

以上庙中碑文所记主要内容为祭祀的缘由、目的意义、会员姓名以及本会人员如何以酒捐、田捐等形式开展祭祀资金的分担和管理办法。这“会”应主要是以庙为依托,开展文化相关活动的民间组织。

后庙中的“晋阮会”“前阮会”是对阮社的先祖阮籍、阮咸来历的考述和祭祀;“泰青会”是对东岳圣帝的祭祀;“岳隍会”中祭祀的岳隍是传说中的土地神;“文武会”是祭祀孔子和关羽两圣人;“马汤会”祭祀的是绍兴鉴湖的缔造者马臻和三江闸的建造者汤绍恩。

“前阮会”碑碑立于乾隆年间,其上有碑文:“因立南北二社,北祀大阮;南祀小阮,由来旧矣。”这应是后庙祀大阮(阮籍),前庙祀小阮(阮咸)的由来。阮社民间对阮籍崇仰与精神依赖之深,还可在阮社当地至今仍延续的习俗中得到证明。据阮三村村史记载,当地人在亡故后的一个小时内,要立刻到阮籍庙(后庙)报死。报死的形式是由族中长辈领着亡者的长子到庙中点香烛跪拜,烧点纸钱之类然后离去。数天后,亡者的直、旁系亲属又一起到阮籍庙点香烛,当地称为“行道”。

图16前阮会碑部分

据董自力对前庙中的几块碑考证,“龙华胜会”之“龙华”取自《佛教念诵集》里的《祝圣仪规》中,“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语。阮社前庙的龙华胜会中的“胜”,有两层含义:一是庙内菩萨众多,二是原前庙沿河有“竹林胜景”石碑,把“三”改成“胜”是受“竹林胜景”的启发。龙华胜会之名呈现了阮社本土特色,有魏晋之遗风。盂兰盆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救倒悬”(这说法虽不符梵语意,但已在中国佛教界广为流传),盂兰盆会是佛教仪式。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在民间称中元节或七月半,是祭祀祖先,祭拜孤魂野鬼的日子。龙华会、盂兰盆会都属佛教仪式,“庙社”与“庙会”是教仪的组织机构,再落实到参会者诵经念佛敬神祭祖等活动中,提倡“依教奉行,乐善好施”的德行。

阮社的龙华会、盂兰盆会开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但前庙(即阮咸庙)内至今保存的3块石碑均记录着“众道友”“诵经福忏”“敬助神鬼者”的活动日期、各时期参加者姓名和“社人”以及轮值负责、经办、仪规、仪式活动。祭祀日,河中还要点燃湖灯,夜间演目莲救母的社戏,传说孤魂野鬼随鬼王来看戏,于是民间百姓得以拜祭自己的祖宗。这些仪规仪式明显带有阮社水乡的地域特色。兴会的活动经费,要靠众人相助。更有那酒坊、鱼荡等大户人家挑来50斤装的老酒,捕来孩儿般高的活鲜胖头鱼;又沿河戏台演出的铿锵锣鼓声,庙河边小伙子划龙舟的号子声,人声、鼓声此起彼伏,比过年还热闹,人们无不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当时的庙会场面之大,热闹之盛,影响之广,名甲一方。

图17阮社龙华胜会庙戏

阮社庙会以阮社前贤阮籍、阮咸为光荣;以尊天地、敬父母,以善为本为道德思想;以热心公益事业“造桥、修路、筑凉亭”为行为榜样,沿袭至今从未间断。现在,阮社村落中的中元节,民间称七月半风俗仍在沿袭。庙会的生命力还在于村民的广泛参与,并从中受到教育。这些祭祀活动体现了民间社会自我管理、井然有序的特色;自我教育,怡然自得,起到了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生生不息的效能。

“马汤会”碑反映了阮社人念念不忘马臻筑鉴湖和汤绍恩建三江闸的功德,便以祭祀方式感恩先贤并教育后人。碑中确定了三江闸、古运河等水利岁修、管护经费筹措需民间合理负担,并以粮、鱼、酒、锡箔为主要征集对象。值得赞赏的是阮社民间倡导以自觉捐款修水利为荣的义举。绍兴古运河上的多处桥路是阮社人士自发捐修,至今铭刻在运河古石之上。《纤道桥碑记》载:“自太平桥至板桥止,所有塘路,以及玉、宝带桥计二百八十一洞,光绪九年八月,乡绅士章文镇、章彩彰重修。匠人毛文珍、周大宝修。”

十分珍贵的是碑文中记述了马臻、汤绍恩的生日:“马臻诞辰三月十四日”“汤公诞辰三月二十五日”,是祭祀两位水利先贤的重要民间资料。历史上绍兴的民间水利碑本来就不多,岁月沧桑、天灾人祸,留存的更少。“马汤会”碑无疑是绍兴古代重要的水利碑文和实物展示,其意义不仅是在清代,而且会延续到整个绍兴水利史、水文化的传承和印记内容。

后庙、前庙中的碑文有着绍兴古代乡村文明、水利发展的重要史料价值,具有系统完整性的意义和窥一斑见全豹的作用,且保存十分完好,是绍兴文化的稀世珍宝,有待相关部门和各学科专家全面、深入、精准研究,充分挖掘其价值。

十分有趣的是,笔者于年2月19日在阮社东江村号茅阿龙家的外墙上发现了一组壁画。之后的研究认为:其中那幅三人壁画的故事是大茅君茅盈点化两位弟弟茅固和茅衷,使之一起羽化成仙,并从山中采药炼丹,济世救人的情景。茅盈在恒山修炼得道后,泰山神东岳大帝拜茅盈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并赐给茅盈紫玉笏板和金板,上刻赏赐的九种器物目录。五帝君给茅盈准备了官服,所以,他穿着官服,拿着双板,来点化两位弟弟。当时两位弟弟茅固为武威太守,茅衷为西河太守。他们看到哥哥飞天成仙,被金童玉女彩车接走,非常羡慕,于是辞官不做,求道于茅盈,但还是凡人,最终,茅盈传道并点化二人。阮社东江有泰青会,祭拜东岳大帝。茅盈是东岳上卿,这茅阿龙家与茅盈有姓氏关系,故在他家的外墙上绘有茅盈等道教人物的壁画。

图18阮社东江村外墙壁画

阮社“茅”氏是当地的大姓,始居阮社甚早,今阮社章姓始迁祖章宗清,元末人,祖由诸暨徙居阮社(赘于阮社茅氏)。

(三)淳厚民风

阮社章氏先祖章仔钧,世称太傅公(据《阮三村史村情》),五代十国时闽国太傅,高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西北行营招讨制置使,封金紫光禄大夫、武宁郡开国伯;宋庆历初追封琅琊王,谥忠宪;夫人练氏封了渤海郡君。太傅仔钧公有《家训》:

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亡家两字,曰“嫖”与“贱”;败家两字,曰“暴”与“凶”。

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言,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吃紧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

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非正,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友不患寡而患从邪。

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礼懈如痴;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妾为之泣,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

格言具在,朝夕诵思,切记切戒。

可见其耕读传家、勤俭治家、忠厚兴家之风由来已久。

图19?阮社习俗古迹栏

以乐善好施闻名的阮三村章荣生,人称“荣生店王”。这位民族工商业家生产老酒质量优、营销好,产业兴旺发达。他为人的重要信念就是与人为善,慈善助贫,因此他为两个儿子取名为毓善、毓本,就是做人要以善为本。他经常把多年酿酒所得的财产捐助给公益事业和贫困百姓。无钱人生病买药他资助,人死了他施材,贫苦者有突发事件他出钱解救,在当时阮社的大户人家中他是慈善义举最突出最受人敬重的人,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授予他“开明绅士”的称号。

又据章生建先生称:

家有先祖阮社章氏家谱,其高祖公讳文锦,字锦堂,号彩彰。公生未满周岁而慈父去世,由其母躬亲抚养,家境困顿。长至12岁时,不幸其母又罹重病,于弥留之际,谆谆嘱咐高祖公兄弟两人,务记克勤克俭、仁慈济世的家训,以振兴家业。公铭记慈母教诲,终身矢志不渝。16岁时,在族人帮助下,去宁波恒丰号酒肆学徒。期间,公虚心就教,任劳任怨,业务大有长进。劳作之暇,又悉心攻读文辞。其言其行,深受族人信任敬佩。在公等的努力参与下,原本惨淡经营的酒肆得以恢张兴旺,于是亲友纷纷推举公执掌酒肆。公不辞辛劳,不避嫌怨,兢兢业业,不负众望。在兵荒踵起的年代,公与其兄文镇公精诚团结,通力合作,由兄主内,在家主持酿酒业,公经理于外,开设店面,拓展事业。公长年走南闯北,遂在山东、福建等地添置诸多门铺,并设立酒局。于是家庭日渐殷实,臻于小康,终成世业。???????

彩彰公创业致富后,不忘回报乡亲。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一年(-),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公乃怀悲伤忧愁之心,将在外门铺尽托付亲友料理,自己毅然回到绍兴,接济乡亲。公终身秉奉慈母“勤俭”二字之家训,平时分文必惜,但对贫困乡亲却知无不为,乐善好施,有求必应。“舍棺椁,施衣食,耗资财,竭精力,不吝不倦,周恤备至”。同时热心桑梓公益事业,凡地方善举,必积极参与。光绪九年(),公与长兄文镇公勠力同心,重修官塘纤桥数十处,及阮社荫毓、行义诸桥。融光寺为邑中名刹,毁于兵燹,阮社文昌水阁本已倒塌,公亦与兄各捐千金重修。又重建大小尖山灵峰、灵泉两寺。所有这些,一时成为乡间美谈。???????

家和万事兴,彩彰公事业有成,其贤内助功不可没。高祖太婆徐恭人在丈夫长期外出情况下,勤俭持家,亲自牵砻舂米,提水烧饭,带儿育女,纺织不懈,终使家境“积赀渐裕”。

图20?阮社章氏宗谱

八、文教卫之乡

(一)阮社小学

阮社小学在民国时期颇有名。浙江大学终身教授、我国郦学大师陈桥驿(-)曾在20世纪40年代任阮社小学校长。他晚年在自传性著作《八十逆旅》中说:

这是一个富裕的大村,所以这个学校在当地的最大优势是经济宽裕,而教师的待遇也比较好。学生只收书籍费,不收其他费用,比当今义务教育制度下的小学收费要低。经费的来源是两项,最大头的是酒捐,因为这里是著名的酒乡,每制一缸酒除了正规的捐税外,附加一点很少的教育费。另一项称炉捐,这一带盛行锡箔业,是一种用锡加工成箔供制纸钱的迷信工业……当时每炼一炉,抽取教育经费储备券一元,这对炼炉者来说,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负担,但对学校却很有用。

在学校经费充足的基础上,加上校长的努力,教师的敬业,学校办得很好,远近闻名。又称:

阮社小学确实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年代以后,夏威夷大学教授章生道到杭州大学访问我……他告诉我他自己是阮社人,毕业于阮社小学。当他知道我曾任此校校长后,立刻把中午的放学歌和下午的放学歌唱给我听,让我仿佛回到了在那里当校长的年代。

据钱茂竹先生回忆,阮社小学在年为绍兴师范附小,由于学校的管理、教学能力很强,所以很快在全县出名,其各科成绩在柯桥区名列前茅。年前后,学校分散到各大队办学,同时创办了阮社中学。

(二)绍兴师范

20世纪50年代阮社曾经办过绍兴卫校,后来卫校迁至绍兴城;绍兴师范学校从年开始搬至卫校原阮社校址,绍师在那里办学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又搬到山区攒宫,但是阮社的房子校产仍然为绍师所有,直到年才由绍兴地区水利水电工程队接管。在阮社办学期间是绍兴师范学校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其时绍兴地区、宁波地区约有8-9所师范学校,两地区统考的结果是绍兴师范第一。可以说是阮社这一方得天独厚的宝地哺育了绍兴一大批优秀教育人才。

图21?阮社师范旧址

年经国务院批准绍兴师范学校改为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学校从中专升格为大专,校址由山区迁回绍兴城里;年学校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绍兴文理学院,成为一所著名的地方性综合本科大学。这座学校的发展也得益于在阮社办学期间所打下的基础和经验。

图22?阮社师范员工旧居

(三)医院

年10月,医院建立在阮社,该院以良好的医疗环境和条件救治疗养 官兵而称誉浙江省。年浙江省人民政医院划归地方,医院。其时面向农村,防病治病工作成效明显,年6月,获国务院表彰。年11月,绍兴地医院医院,并将绍兴地区卫校合并,医院附属卫校。医院名。今医院院址仍在,老屋依旧,当地民众更医院为村民带来的医疗福祉。

图23年阮社浙江康复二院工休人员合照

图24医院旧址

注?释:

(明)刘基著,林家骊点校《刘基集》,浙江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

绍兴县革命委员会编《浙江省绍兴县地名志》年,第50页。

(清山)阴梅溪周铭鼎《柯山小志》《柯山八景传并小记》,见绍兴公报社辑《越中文献辑存书》,绍兴公报社,年,第7页。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文学》。

此内容主要参考今阮社阮三村村史村情资料。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九《沔水注》。

盛鸿郎、邱志荣《古鉴湖新证》,载盛鸿郎主编《鉴湖与绍兴水利》,中国书店,年1版。

寿鸥迎《新发现的“马汤会”碑见证绍兴治水史》,载《绍兴日报》年12月7日第14版。

傅振照主编《绍兴县志》第二册,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参考陈华建《文化名市中的绍兴酒文化》,载李永鑫主编《酒文化研究文集》,中华书局,年版。

《国语·越语》。

《越绝书》文种《祝越王辞》。

参见钱茂竹《阮社四记》,载《中国鉴湖》第四辑,中国文史出版社,年版。

傅振照主编《绍兴县志》第十八编《历史名产》,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傅振照主编《绍兴县志》第十八编《历史名产》,中华书局,年版,第1页。

参考绍兴市档案馆“地方国营绍兴鉴湖长春酒厂年3月10日为绍兴酒储存问题的报告”。

关于云集酒厂的资料除特别注明外,主要参考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情醉会稽山》年内部资料。感谢原东风酒厂金东海先生提供相关资料。

有关桥的内容主要参考绍兴市城建档案馆编、屠剑虹著《绍兴古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年版。绍兴市文物管理局编、宣传中主编《绍兴文化遗产》丛书石桥卷,中华书局,年版。

罗哲文《绍兴古桥之多全国罕有,价值重大与运河密切相关》诗,载邱志荣、陈鹏儿主编《浙东运河史》(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年版。

傅振照主编《绍兴县志》第四十一编《人物》,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何信恩、高军主编《越中名人谱》,杭州出版社,年版。

参考董自力文《话说阮社籍咸桥》,载《中国鉴湖》第四辑,中国文史出版社,年版。。

屠剑虹主编《绍兴古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年版,第页。

笔者委托对民俗文化有精深研究的,浙江之江学院的徐玉红副教授多次去现场考察。

参考章生建《优良家风继世长》,载《中国鉴湖》第四辑,中国文史出版社,年版。

陈桥驿著《八十逆旅》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主要医院、医院编《生命的历程——医院60周年-》。

(本文刊发于年《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报》第5期,略有改动)

编辑:周利

(总第期)

长按识别







































哪里医院治白癜风好
西宁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ygiuv.com/zlyz/936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