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二单元常见传染病

1、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

B、消化道

C、虫媒传播

D、血液

E、接触传播

B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2、细菌性痢疾的病变部位主要是

A、乙状结肠、直肠

B、空肠

C、回肠

D、十二指肠

E、以上都不是

A

细菌性痢疾病变部位主要发生于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菌痢流行间歇期间的重要传染源是

A、急性期病

B、轻症病人

C、重症病人

D、急性恢复期病人

E、慢性病人和带菌者

E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其中轻型患者、慢性患者及带菌者不易被发现,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4、慢性菌痢的病程应该超过的时间是

A、1个月

B、2个月

C、个月

D、半年

E、1年

B

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为慢性菌痢。

5、在治疗菌痢时,不宜应用

A、复方磺胺甲基异嘿唑

B、痢特灵

C、氯霉素

D、次碳酸铋

E、庆大霉素

D

次碳酸铋禁与抗菌素、维生素、磺胺类药物同服,因这些药物易被铋吸附而降低疗效。

6、急性血吸虫病的热型最常见的是

A、稽留热

B、不规则热

C、间歇热

D、回归热

E、波状热

C

热型以间歇热为主,也可表现为弛张热和不规则热。

7、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

A、川卷螺

B、豆螺

C、钉螺

D、沼螺

E、扁卷螺

C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为血吸虫成虫(寄生人肠系膜上)→虫卵→毛虫蚴→钉螺(唯一中间宿主)→尾蚴→钻入人(畜)→寄生→成虫。

8、日本血吸虫病早期的病理变化主要由下列哪种因素引起

A、虫卵

B、毛蚴

C、母胞蚴

D、子胞蚴

E、尾蚴

E

日本血吸虫在体内引起的病理过程中最早应是尾蚴钻入皮肤导致的尾蚴性皮炎,常持续1~天后消退。

9、晚期血吸虫病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巨脾型

B、腹腔积液型

C、侏儒型

D、脑型

E、肺型

A

根据晚期血吸虫病的临床特征,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是分为4种临床类型,即腹水型、巨脾型(最常见)、侏儒型和结肠肉芽肿型。

10、临床上常用驱虫药物哪项最常用

A、吡喹酮

B、甲苯咪唑

C、肠虫清

D、硫酸二氯酚

E、喹诺酮类

A

吡喹酮片对血吸虫、绦虫、囊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姜片虫均有效。为广谱抗吸虫和绦虫药物。适用于各种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姜片虫病以及绦虫病和囊虫病。肠虫清适用于驱除蛔虫、蛲虫、勾虫、鞭虫。

11、重型肝炎应用乳果糖的目的是

A、维持氨基酸的平衡

B、减少氨从肠道吸收

C、增加肝脏营养

D、促进肝细胞再生

E、恢复正常神经递质

B

乳果糖使肠道呈酸性,使肠道细菌产氨减少,从而减少氨的吸收。

12、被乙型肝炎病人血液污染针头刺破皮肤后主要宜采取

A、局部碘酒、酒精消毒

B、注射干扰素

C、注射干扰素诱生剂

D、注射胎盘球蛋白

E、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E

被乙型肝炎病人血液污染针头刺破皮肤,患者就有被感染的可能,关键在于立刻阻断乙肝进展,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是特异性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故选E,而B是已经感染上乙肝,而且乙肝在体内复制的治疗药物。

1、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下列哪项不是应用干扰素治疗的目的

A、抑制或清除血清和组织中HCV

B、使血清ALT恢复正常

C、中止或减缓病稃,防止肝硬化

D、改善肝脏组织学病变

E、消除血清中抗HCV

E

抗HCV,即丙肝抗体,是目前诊断丙型肝炎的主要指标。当HCVRNA转阴后,抗-HCV仍然可以阳性,可持续数年不消失。

14、对于慢性乙型肝炎下列哪项不是干扰素治疗适应证

A、血清ALT升高

B、HBeAg阳性

C、HBV-DNA阳性

D、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E、血清胆红素正常

D

干扰素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样综合征、血管炎综合征和1型糖尿病等,停药可减轻。

15、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时,为减少肠道有害物质的产生,首选的抗生素是

A、甲硝唑

B、诺氟沙星

C、头孢霉素

D、氟康唑

E、哌拉西林

A

口服抗生素可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的细菌从而减少氨的生成,常用抗生素有新霉素、甲硝唑等。

16、脑膜炎双球菌有不同的菌群,目前我国流行的菌群以下列哪群为主

A、A群

B、B群

C、C群

D、D群

E、E群

A

脑膜炎双球菌有不同的菌群,目前我国流行的菌群以A群为主。95%以上是A群。

17、确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最可靠的根据是

A、高热、头痛、呕吐

B、皮肤有瘀点及瘀斑

C、脑膜刺激征(+)

D、脑脊液符合化脓性脑膜炎改变

E、以上都不是

E

最可靠的方法是培养到细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学检查(涂片和细菌培养)阳性可以确诊。免疫学检查可协助确诊。

1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正确的是

A、早期发现和隔离治疗病人

B、流行期间儿童可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C、对接触者不必给予处置

D、密切接触者需观察天

E、因国内流行菌群以C群为主

A

1.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期就地呼吸道隔离和治疗。一般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日。对与患者接触者医学观察7日。2.流行期间做好卫生宣传工作,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勤晒衣被,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和探亲访友

19、暴发型流脑休克型治疗哪项是错误的

A、控制感染

B、控制DIC

C、纠正休克

D、冬眠疗法

E、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E

暴发型流脑休克型1.尽早应用抗生素。2.迅速纠正休克。.肾小腺糖皮质激素可短期应用,减轻毒症,稳定溶酶体,也可解痉,增强心肌收缩力及抑制血小板凝集,有利于纠正休克。

20、在暴发型流脑休克型的治疗中,经充分扩容、纠酸治疗无效时。血管活性药物可首选

A、阿拉明

B、多巴胺

C、-2

D、苄胺唑啉

E、异丙基肾上腺素

C

爆发型流脑休克的纠正主要通过纠正血容量和酸中毒的基础,如休克仍无明显好转,应选用血管活性药物。首选副作用较小的山莨菪碱(-2)。

21、流脑发生的皮肤淤点病理基础是

A、血管脆性增加

B、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消耗

C、广泛血管内凝血

D、细菌及内毒素引起小血管栓塞性炎症

E、细菌外毒索引起小血管栓塞性炎症

D

细菌侵袭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迅速繁殖并释放内毒素,通过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临床可出现在皮肤黏膜瘀点。

22、血清中常规检查检测不到的HBV标志物是

A、HBsAg

B、HBEAg

C、HBcAg

D、抗-HBe

E、抗-HBc

C

由于极少有游离的HBcAg,使用常规方法在血清不能直接检出HBcAg。

2、对乙肝病毒感染具有保护作用的是

A、抗HBE

B、抗HBs

C、DNA.聚合酶

D、抗核抗体

E、抗HBC

B

抗-HBs就是乙肝表面抗体;是乙肝的保护性抗体,也就是说:抗-HBs阳性说明机体对乙肝病毒有了免疫力。

24、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亚型有助于

A、病原学诊断

B、流行病学调查

C、评定传染性大小

D、确定抗病毒治疗措施

E、判断预后

B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亚型有助于对流行病学调查,预防研究有一定意义。

25、近年来输血后肝炎主要由哪种病毒引起

A、甲型肝炎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丙型肝炎病毒

D、戊型肝炎病毒

E、丁型肝炎病毒

C

丙型肝炎病毒(HCV)己成为输血后肝炎的主要原因,约80%~90%输血后肝炎由HCV引起

26、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治疗原则哪一项是错的

A、稳定内环境

B、高蛋白饮食

C、促进利尿

D、导泻和放血

E、透析

B

少尿期,肾功能障碍,予高蛋白饮食会加重氮质血症,故本题选B。

27、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大”主征

A、发烧,休克,少尿

B、出血,休克,肾损害

C、发烧,出血,肾损害

D、发烧,出血,“三痛”

E、休克,少尿,“三痛”

C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三大主征(典型病例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为主要特征。

28、肾综合征出血热属于

A、蚊传性出血热

B、蜱传性出血热

C、动物源性出血热伴肾综合征

D、动物源性出血热不伴肾综合征

E、传播途径不明的出血热

C

动物源性传染病(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如鼠疫、森林脑炎、兔热病、蜱传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

29、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是

A、野生鼠类

B、猪

C、病毒携带者

D、犬

E、急性期病人

A

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钩端螺旋体病主要传染源是鼠类及猪。

0、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

A、病毒血症

B、血浆外渗

C、心肌损害

D、微血管痉挛

E、电解质紊乱

B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汉坦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程以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恢复5期为特征的发热出血性疾病。死亡多发生在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伏期一般为两周左右,起病急,发展快。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即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临床经过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水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hfrs的发病机理很复杂,有些环节尚未完全搞清。目前一般认为病毒直接作用是发病的始动环节,而免疫病理损伤也起重要作用。病毒感染造成病毒血症以及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引起高热、寒战、乏力、全身酸痛、皮肤和粘膜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重者还可有腔道或各脏器出血、肾脏损害出现血尿、蛋白尿,电解质紊乱。广泛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血浆渗出和微循环障碍等造成低血压或休克。

1、肾综合征出血热休克期,下列哪种药物不宜首先使用

A、血管活性药物

B、碳酸氢钠

C、低分子右旋醣酐

D、平衡盐

E、高渗葡萄糖

A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是汉坦病毒感染造成病毒血症以及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极度扩张)。致病机制是:病毒对细胞的直接作用+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细胞因子和介质介导的损伤。在休克期,血容量存在不足,应先予补充足够的血容量,经扩容治疗休克不能纠正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果血容量没有补足的情况下,使用血管活性剂,会加重休克。

2、下列哪项不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出血原因

A、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B、毛细血管损伤

C、血小板减少

D、凝血机制障碍

E、血液浓缩

E

出血热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导致细胞的直接损伤:在整个感染过程中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凋亡,导致免疫抑制;受感染的巨噬细胞产生各种介质,并通过各种途径导致严重病变,如细胞表面表达组织因子引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导致血管功能失调、低血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确诊肾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低血钾,此时病人补钾哪项措施是危险的

A、静脉推注

B、等比例静脉输液

C、大量口服

D、适当静点

E、停用利尿剂

A

静脉补钾时,尿量须在0ml/小时以上,切勿过快或过量,严禁静脉推注。

4、临床上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低血钾的监测有很多方法,下列一组中哪项是错误

A、心电

B、胸透

C、血钾

D、入量

E、尿量

B

低钾血症主要引起心脏、肾以及代谢的异常,通过胸透没有诊断的意义。其它选项都能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血钾的浓度或代谢情况。但胸透和血钾是没有任何的关系。

5、诊断明确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人,其发热期尿的常规检查中特征性的变化是

A、大量白细胞

B、大量盐类

C、大量管型

D、大量蛋白

E、大量凝血块

D

发病早期即可出现蛋白尿,尿量减少,肾区有叩击痛。

6、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的时间为

A、48小时

B、72小时

C、24~6小时

D、6~48小时

E、24小时

D

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为6~48小时。

7、蚊虫叮咬人体时,随蚊唾液进入人体的是

A、裂殖体

B、裂殖子

C、配子体

D、动合子

E、子孢子

E

蚊虫叮咬人体时,随蚊唾液进入人体的是子孢子。

8、平原地区间日疟传播的主要媒介是

A、淡色库蚊

B、中华按蚊

C、三带喙库蚊

D、刺扰伊蚊

E、微小按蚊

B

平原地区间日疟传播的主要媒介是中华按蚊。

9、间日疟的典型发作中,不存在

A、前驱期

B、寒战期

C、高热期

D、大汗期

E、间歇期

A

典型间日疟的临床表现潜伏期1~周,间日疟即间日定时的寒战发作,临床分三期。1.寒战期2.高热期.大汗期

40、在疟疾的表现中(典型),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定时性,周期性寒热,大汗发作

B、有完全缓解间歇

C、脾肿大

D、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升高

E、贫血

D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多次发作后下降,恶性疟尤重;白细胞总数初发时可稍增,后正常或稍低,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常增多,并见吞噬有疟色素颗粒。

41、疟疾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以下哪种没有关系

A、疟原虫种株的生物特性

B、机体免疫力

C、感染疟原虫的方式

D、感染疟原虫的种类数

E、血型

E

由受到感染到出现发热为潜伏期。其长短取决于:①疟原虫的种类和株别。②疟原虫感染的数量。③感染的方式,例如由天然感染或人工感染,如经注射感染,是由皮下注射或输血引起。④受染者的健康状况与免疫状态。⑤是否服过抗疟药。⑥过去患疟史。

42、可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是

A、补体结合试验

B、血凝抑制试验

C、中和试验

D、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E、病毒分离

D

可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是特异性IgM抗体检测。IgM是早期抗体。

4、血清酶检测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哪项最为敏感和有意义

A、AST

B、ALT

C、AKP

D、γ-谷氨酰转肽酶

E、乳酸脱氢酶

B

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临床意义由于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倍,如果释放的酶全部保持活性,只要1%的肝细胞坏死,便足以使血清中的酶活性增加1倍。又由于肝细胞内转氨酶浓度比血清高0~倍,肝细胞内转氨酶也可由于此种浓度差而泄漏入血中。因此,血清转氨酶活性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正常值:赖氏法(Reitman)为男40μ/L,女5μ/L。

44、急性重型肝炎最有诊断意义的临床表现是

A、黄疸加深

B、肾功能障碍

C、出血倾向明显

D、腹腔积液出现

E、两周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肝性脑病)

E

急性重型肝炎:①既往无同型病原的肝炎病史;②起病14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昏迷Ⅱ度以上而能排除其他原因;③有肝浊音界缩小和皮肤、黏膜或穿刺部位出血点和瘀斑等体征和出血倾向;④黄疸迅速加深,胆红素每日上升≥17.1μmol/L(1mg/dl)以上;⑤PTA降低至40%以下。

45、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A、潜伏期

B、黄疽前期

C、黄疸期

D、恢复期

E、慢性期

B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型感染者,HAV病毒血症始于黄疸前2~周,持续至黄疸出现为止,此期血液有传染性。

46、慢性肝病时血清球蛋白升高原因是

A、白蛋白合成减少

B、氨基酸吸收障碍

C、肝脏清除来自门脉抗原物能力下降

D、体液免疫能力增强

E、球蛋白破坏减少

C

慢性肝病时血清球蛋白升高原因是肝脏清除来自门脉抗原物能力下降。慢性肝病时,由于来自门静脉的各种有抗原性物质通过滤过能力降低的肝脏进入体循环刺激免疫系统,后者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而导致血清球蛋白浓度上升。因而,A/G的检测有助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的诊断。

47、急性重型肝炎防治肝性脑病措施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高蛋白饮食

B、口服乳果糖

C、给以六合氨基酸

D、口服乳梨醇

E、导泻

A

高蛋白饮食会使氨的产生增多,诱发和加重肝性脑病。

48、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一般为

A、<2个月

B、2~4个月

C、<5个月

D、<半年

E、>半年

E

(1)急性肝炎:①有与确诊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②指近期内出现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体征有肝大并有压痛和叩痛,轻度脾大;③化验血清ALT升高。血清胆红素17.1μmol/L,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否则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2)慢性肝炎:诊断标准同前临床表现所述,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

49、下列检验中对重型肝炎诊断价值最小的是

A、血清ALT

B、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明显降低

C、血清胆固醇明显降低

D、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明显异常

E、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

A

血清ALT是肝炎病毒感染的一项非特异指标,许多ALT升高者也并不是全部为肝炎病毒感染者。

50、重型病毒性肝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减少

B、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C、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D、肝素样物质增多

E、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C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重症肝炎时,肝功能严重受损,所以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出血。

51、艾滋病的英文缩写是

A、ARDS

B、AIDS

C、HIV

D、HBV

E、HAV

B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的音译。

52、以下哪一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A、性接触

B、注射

C、虫媒

D、母婴

E、器官移植

C

流行病学1.传染源   患者及带病毒者是传染源,后者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1)性接触传播:HIV存在于感染者及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男性同性恋、异性恋及双性恋性行为均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性病和性传播疾病的流行可促进本病的传播。(2)注射途径传播:包括静脉吸毒或输入含有HIV的污染血液和血液制品。()母婴垂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可通过胎盘、分娩或产后哺乳传播给婴儿。(4)其他途径传播:如人工授精、器官移植及医务人员意外针刺等。目前无证据表明一般社交及生活接触传播本病。

5、以下哪项不是艾滋病高危人群

A、50岁以上的人

B、男性同性恋者

C、性乱者

D、静脉药瘾者

E、多次输血者

A

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或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患者及多次接受输血和血制品者、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所生的婴儿。

54、首例艾滋病是由哪国报告的

A、海地

B、南非

C、印度

D、苏格兰

E、美国

E

年6月5日,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

55、艾滋病的传染源是

A、猪

B、蚊

C、鼠

D、人

E、螨

D

传染源   患者及带病毒者是传染源,后者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传染源。

56、艾滋病的表现中哪种是错误的

A、体质性疾病

B、神经系统症状

C、免疫缺陷所致感染

D、免疫缺陷所致肿瘤

E、顽固休克

E

滋病没有顽固休克的临床表现,所以E项是错的。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内脏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所以,艾滋病是体质性疾病。

57、患者已确诊为艾滋病,为了防止其感染其他人应采取哪项措施预防更合理

A、饮食隔离

B、呼吸道隔离

C、避免探视

D、严格管理病人的排泻物,医用器械

E、注射疫苗

D

艾滋病无治愈方法,重在预防:①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了解HIV/AIDS危害性及传播途径;②打击并取缔娼妓,严禁吸毒;③对HIV感染的高危人群进行HIV抗体检测,对HIV阳性者进行教育及随访,防止继续播散,有条件应对其配偶及性伴侣检测抗HIV抗体;④献血人员献血前检测抗HIV抗体;⑤防止医源性感染;⑥性生活使用安全套有预防AIDS传播的作用;⑦及时治疗HIV感染孕产妇,降低新生儿HIV感染。

58、艾滋病患者肺部机会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白色念珠菌

B、结核杆菌

C、疱疹病毒

D、巨细胞病毒

E、肺孢子虫

E

肺孢子虫是一种机会性致病病原体,由其引起的感染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但各国及各地区的感染率和发病率不一。肺孢子虫常与HIV合并感染,也是造成AI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59、艾滋病病毒主要侵害人体细胞中的

A、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C、抑制性T细胞

D、辅助性T细胞

E、巨噬细胞

D

艾滋病病毒对TH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有特别的亲和力,或者说,TH淋巴细胞就是艾滋病病毒的靶细胞。当艾滋病病毒附着在TH淋巴细胞上面后,便把内含物注入淋巴细胞中进行繁殖,借助逆转录酶的作用,将病毒的RNA转化入DNA中,使该细胞成为带有病毒遗传信息的感染细胞。

60、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治疗中不包括有

A、降温

B、加强心肌收缩力

C、抗生素治疗

D、防治脑水肿

E、防治呼吸衰竭

B

中毒性菌痢,迅速降温,可用安乃近肌注及物理降温,积极控制惊厥,尽量使用解除微血管痉挛药,同时快速补充碱性液及等张钠液,待循环改善后继续补液,保持血管紧张度,直至休克症状消失。治疗中出现呼吸衰竭症状,应及时采用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措施,必要时使用机械辅助呼吸。中毒型菌痢时心肌收缩力一般不受损,所以治疗上并不首先针对心力衰竭来治疗。当然抗休克时我们使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等都有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这实际上对于抗休克治疗也是有益的。

二、A2

1、5岁,男孩,发热1天。前两天每天腹泻14~16次,为粘液性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病前吃过未洗的黄瓜,粪便常规检查:粘液便,红白细胞满视野,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其类型属于

A、普通型

B、轻型

C、重型

D、中毒型

E、慢性型

A

急性菌痢按临床表现分为4型,即普通型、轻型、重型和中毒型。①普通型:急性起病,体温达9℃~40℃,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每日大便10~20次,初为稀便或呈水泻,继呈脓血便,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里急后重明显。如能及时治疗、可于数日内痊愈。②轻型:较普通型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症状表现轻,里急后重等症状不明显,易误诊为肠炎或结肠炎。③重型:高热、呕吐、腹痛、里急后重明显,排脓血便,每日达数十次,严重者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症状。④中毒型:此型多见于~7岁儿童。起病急剧,体温迅速升至40℃~41℃,伴有头痛、畏寒、惊厥或循环障碍等症状。本病常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胃肠症状也不严重,且多在出现惊厥后6~12小时才发生。中毒型多表现为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的休克型;以脑水肿与颅内压增加等脑部症状为主的脑型,以呼吸与循环衰竭同时存在为主的混合型。

2、某女,突发寒战高热,伴腹痛,腹泻,腹泻十余次,粪便质少,为粘液脓血便,便细菌培养痢疾杆菌阳性,便常规,脓液(++),便红细胞6个/HP,便白细胞满视野,该患者首选治疗

A、先锋霉素

B、红霉素

C、氟哌酸

D、氯霉素

E、病毒唑

C

氟哌酸即诺氟沙星。是属于喹诺酮类药物,而菌痢首选喹诺酮类药物氟哌酸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作用强的特点,尤其对革兰阴性菌,如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产气杆菌、沙门氏菌、沙雷氏菌、淋氟哌酸球菌等有强的杀菌作用用于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盂肾炎及尿道炎等的治疗。适用于泌尿系统感染(患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严重者可出现畏寒、发热)和肠道的细菌感染(如解黏液血便、腹痛或解水样大便);也可用于耳鼻喉科、妇科、皮肤科感染性疾病,如外耳出现流脓、妇女出现附件炎、白带异常、皮肤化脓性感染等。

、男性,48岁,9周前开始腹泻腹痛,脓血便,1日10余次,经当地用黄连素、痢特灵治疗无效。病后1个月,因右踝关节肿痛,行走不便入院,体检:轻度贫血,黄疸阴性,肝脾未触及,左下腹轻压痛。双侧踝关节、膝关节肿胀,压痛阳性,便常规:红细胞50个/HP,白细胞0个/HP,血沉80mm/1h,最可能的诊断是

A、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伴类风湿关节炎

B、急性阿米巴痢疾

C、慢性菌痢合并多发性渗出性关节炎

D、急性菌痢合并多发性渗出性关节炎

E、慢性肝炎伴肝外多系统损害

C

9周前开始腹泻腹痛,脓血,便常规:红细胞50个/HP,白细胞0个/HP,便提示菌痢,菌痢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到两个月以上,即为慢性菌痢,而类风湿关节炎以小关节受损为主要表现,长期慢性肠道感染,会出现炎症性关节病,关节炎是菌痢的并发症之一,这是变态反应所致。

4、菌痢病人,腹泻2天,每日10次,脓血便伴发热,查BP11/9kPa,P次/分,皮肤凉,苍白,应诊断

A、未发生休克

B、休克早期

C、休克发展期

D、休克晚期

E、虚脱

B

休克代偿期Ⅰ期(休克早期)减轻血压下降(但严重大出血可引起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血流量能维持正常。患者开始出现皮肤苍白、四肢发冷、心跳呼吸加快、尿量减少等症状。

5、患者女性,2岁,昨晚吃街边烧烤后于今晨时突然畏寒、高热、呕吐、腹痛、腹泻,腹泻共4次,开始为稀水样便,继之便中带有黏液和脓血。在未做实验室检查的情况下,该患者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急性普通型细菌性痢疾

B、急性轻型细菌性痢疾

C、慢性迁延型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

D、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E、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

A

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均为典型普通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无慢性发作史,无中枢神经系统及休克表现,故排除B、C、E,答案选A。

6、患儿男性,6岁,高热1天,腹泻6~7次,为黏液性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反复惊厥,逐渐出现昏睡、意识不清,病前吃过未洗的黄瓜,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其临床类型属于下列哪种类型

A、轻型

B、普通型

C、慢性型

D、重型

E、中毒型

E

患儿昏睡、意识不清,出现了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属于中毒型。

7、患者男性,44岁,个月前发热、腹痛、腹泻,服药1天好转,此后腹泻反复发作,多于劳累及进食生冷食物后,大便5~6次/日,稀便有黏液,有腹痛、里急后重。体检:左下腹压痛。大便镜检WBC20~0/HP、RBC5~10/HP,发现有结肠阿米巴滋养体,最可能的诊断是

A、阿米巴痢疾

B、慢性菌痢

C、肠结核

D、慢性血吸虫病

E、急性菌痢

B

阿米巴痢疾系右下腹痛,且较轻,无里急后重、镜检大便白细胞少量,与患者不符。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应是慢性菌痢,目前合并阿米巴感染。

8、患者王某在参加聚餐天后,突然出现发热、腹痛和腹泻,开始为水样便,1天后转为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明显。应考虑的诊断和检查方法是

A、霍乱;取脓血便直接镜检

B、沙门菌食物中毒;取剩余食物分离致病菌

C、细菌性痢疾;取脓血便分离肠道致病菌

D、伤寒;取脓血便进行免疫荧光检测

E、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取剩余食物分离致病菌

C

细菌性痢疾;取脓血便分离肠道致病菌。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故选C。如果题目中出现患者食用的过期食物,则选B。

9、9岁,学生。1日前因突起高热、剧烈头痛、恶心伴非喷射性呕吐1次入院。体检:神清,全身皮肤散在淤点、淤斑,颈项抵抗。心率次/分,两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化验检查:血白细胞计数20×/L,,中性粒细胞89%。淋巴细胞5%,单核细胞6%。最可能的诊断是

A、伤寒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结核性脑膜炎

D、流行性乙型脑炎

E、病毒性脑炎

B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有发热、皮肤淤点、淤斑,脑脊液外观混浊,白细胞>0×/L,以多核细胞为主,蛋白质明显增高,糖与氯化物明显降低,涂片或培养可查见脑膜炎球菌。其他化脓性脑膜炎可根据年龄、原发病灶、脑脊液改变、涂片或培养找到病原菌进行鉴别。流行性乙型脑炎:夏秋季流行,发病多集中于7、8、9月,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不同。无皮疹。脑脊液外观清,白细胞多在50~×/L,很少超过0×/L。初期(2-5天)中性多核细胞占多数,以后淋巴细胞占多数;糖及氯化物正常或稍增加。两者注意区分

10、岁小儿,发热天,有头痛,呕吐,查:皮肤有淤点,淤斑,及脑膜刺激症状(+),腰穿脑压升高,外观混浊,细胞数×/L,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脑脊液直接涂片检菌阳性,临床诊断

A、肺炎双球菌性脑膜炎

B、普通型流脑

C、结核性脑膜炎

D、脑膜脑炎型流脑

E、病毒性脑膜炎

B

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病菌侵入了机体,当侵入血循环发生全身感染时称败血症。此期间患者高热、头痛、恶心、呕吐,70%的患者皮肤粘膜有瘀点或瘀斑,大小约1cm。此时患者或亲属所见到的是患者皮肤有“发青”,“发紫”的瘀点。普通型流脑:占病例的90%。有寒战、高热、头痛、身体痛和呕吐、烦躁不安和表情呆滞等毒血症表现。2岁以下婴幼儿因颅骨缝及囟门未闭,脑膜炎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高热、呕吐、眼睛发直、不吃奶、尖声哭叫,甚至惊厥。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病人表现出明显颅内压增高现象,出现频繁抽搐、意识不清、昏迷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11、患儿10岁,学生,1月底因突起高热、剧烈头痛、恶心伴非喷射性呕吐1次入院。体检:神清,全身皮肤散在瘀点、瘀斑,颈项抵抗,心率次/分,两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化验检查:血白细胞计数20×/L,中性粒细胞0.89,淋巴细胞0.05,单核细胞0.06,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流行性乙型脑炎

C、病毒性脑炎

D、伤寒

E、结核性脑膜炎

A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季节多为冬春季,儿童多见,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12、慢性乙肝患者,化验乙肝五项指标,HBsAg(+),抗HBc(+),HBeAg(+),ALTU/L,其意义

A、病毒有复制,肝脏有损伤

B、病毒无复制,无传染性

C、有传染性

D、肝脏有损伤,无传染性

E、病毒有复制,有传染性,肝脏有损害

E

1.HBsAg:阳性反映现症HB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2.HBeAg:HBeAg的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的传染性。.抗HBe:抗HBe阳转后病毒多处于静止状态。长期抗HBe阳性并不代表病毒复制停止或无传染性。4.HBcAg:阳性表示血清中存在Dane颗粒,HBV处于复制状态,有传染性。5.HBV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ALTU/L,升高,提示肝损害。

1、男性,0岁,自10月0日起出现发烧,头痛,并皮肤粘膜出血,天后出现少尿,此时血常规自细胞5×/L,尿常规,尿蛋白(+++),此时最可能诊断是

A、肾小球肾炎

B、尿毒症

C、白血病

D、肾综合征出血热

E、重感冒

D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老鼠。起病急,有发热(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不少患者由于出现发热、头痛、尿少、水肿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肾炎或泌尿系统感染;少数患者有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症状,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白细胞数增高,与败血症非常相似。

14、已确诊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人,突然出现右侧腹部剧痛,并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趋势,其原因最可能

A、肠出血

B、胆囊炎

C、阑尾炎

D、肾破裂

E、腹膜炎

D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短期发热,继之出现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特征。其可并发自发性肾出血。题中:突然出现右侧腹部剧痛,并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趋势,考虑为出血表现,所以考虑为肾出血可能性大。

15、患者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5天,近日无尿,晨起活动后,右腹部及腰部剧痛,医生高度怀疑其可能肾破裂,哪项检查不合适

A、肾盂造影

B、肾B超

C、肾CT

D、局部穿刺

E、查血象

A

因逆行造影对自发性肾破裂诊断意义有限,静脉尿路造影对自发性肾破裂诊断至关重要。但此时患者处于少尿期,无尿,静脉肾盂造影是禁忌。

16、某患者,7岁。经临床血象检查和B超已确定为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破裂,采取下列什么措施不适宜

A、根据失血情况输血

B、适当止血药物

C、医院手术

D、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E、绝对卧床减少活动

C

此题C答案错在“医院”上,因为此时是要绝对卧床、严禁搬动的。防治时,应注意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和不必要搬运。查体时,应避免叩击肾区或触叩用力过大,以免加重肾损害。

17、某患者,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并高血容量,脉搏洪大,心率增快,明显呼吸困难,继而咯血,其原因是

A、肺感染

B、心衰肺水肿

C、支气管扩张

D、DIC

E、尿毒症酸中毒

B

少尿期多始于6~8病日,血压上升,尿量锐减甚至发生尿闭。重者尿内出现膜状物或血尿,此期常有不同程度的尿毒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高钾、低钠及低钙血症等)的表现。伴有高血容量综合征者,脉搏充实有力,静脉怒张,有进行性高血压及血液稀释等。重者可伴发心衰、肺水肿及脑水肿。同时出血倾向加重,常见皮肤大片瘀斑及腔道出血等。本期一般持续2~5日,重者无尿长逾1周,本期轻重与少尿和氮质血症相平行。

18、某患者,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快,并咯血,临床诊断:心衰、肺水肿,下列原因哪项是主要的

A、肺感染

B、酸中毒

C、凝血障碍

D、肾功能衰竭

E、高血容量

E

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表现1.发热期:多为突起高热,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三痛”,即为头痛、腰痛和眼眶痛。2.低血压休克期:多数患者出现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此期容易发生DIC、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常继低血压休克期出现。主要表现尿毒症,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发生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4.多尿期:此期新生的肾小管吸收功能尚不完善,尿素氮等物质引起的渗透性利尿,使尿量增多。此期若水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以发生继发性休克。5.恢复期:经过多尿期后,尿量逐步恢复为ml以下。少数患者可遗留高血压、垂体功能减退、心肌劳损等。

19、男性,0岁,1月初发病,头痛、发热、恶心呕吐,腰痛4天,体检,面色潮红,结膜充血,腋下见有点状抓痕样出血点。化验:白细胞15×/L,中性72%,淋巴20%,异淋8%,尿蛋白(++),应首先考虑诊断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肾综合征出血热

C、钩端螺旋体病

D、流行性感冒

E、伤寒

B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典型的临床特征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主症,以及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20、男性,0岁,发烧,腰痛,皮下出血,少尿伴烦躁不安,眼睑浮肿,脉洪大,高血压,蛋白尿(+++),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并高血容量综合征,此病的原因中哪项是不对的

A、少尿

B、重吸收增加

C、肾素分泌亢进

D、肾滤过率下降

E、低蛋白血症

E

高血容量综合征发生的基础是肾小球功能严重受损,GFR下降,少尿。循环系统因尿少和体液过负荷,表现为高血压和心力衰竭。同时病毒诱发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减少了肾脏的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肾此时表现为水过多、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在所有选项中,只有E是不正确的。

21、患者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并发高血容量综合征,经控制输液,利尿、导泻乃不见改善并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尿素氮40mmol/L。此时最好治疗方法是

A、停止补液

B、透析疗法

C、大量护肾药的应用

D、放血

E、导尿

B

患者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并且处于少尿期,考虑是肾功能异常,并且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并发高血量综合征,利尿等对应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应该及时透析治疗,减少血容量。

22、患者男性,25岁,家住沈阳,于12月突然发病,表现为发冷、寒战、高热、大汗后而缓解,隔日发作一次,已10天。体检:脾肋下1cm,余未见异常,末梢血化验:WBC5.0×/L,N0.68,L0.2,Hbg/L,血培养(-)。患者同年8月曾去海南旅游半个月。引起患者发热最可能的原因是下列哪种疾病

A、疟疾

B、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

C、败血症

D、伤寒

E、急性血吸虫病

A

间歇性寒战、高热、大汗,规律性发作为疟疾的典型表现,并且海南旅游史。

2、男性,78岁,既往患冠心病0余年。因寒热,大汗,医院诊断疟疾,下列哪种药慎用

A、氯喹

B、奎宁

C、伯氨喹啉

D、磺胺类

E、青霉素

A

近年来对氯喹有报告发生神经肌肉病变及心肌病变,从而引起心血管性虚脱、抽搐、心脏停搏及呼吸停止。应用大剂量氯喹时,心电图可见有T波改变及QT间期延长,但不一定都有临床重要性;有时还出现QRs变宽、传导障碍或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脏停搏。该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故要慎用此药。

24、男,24岁,从非洲打工回家,间歇畏寒、寒战、发热,热退大汗,间歇期一般情况良好,初步诊断为疟疾,为进一步确诊,采血涂片找疟原虫阳性率最高的发病时期为

A、体温正常

B、寒战发热期

C、大汗期

D、间歇期

E、脾脏肿大期

B

疟疾的发作是由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所引起,裂殖体发育成熟破裂,其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则可引起典型的寒战、高热。

25、患者女性,15岁,因发热伴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抽搐2天,于8月15日来诊。家中住平房,蚊子多,周围有类似患者。查体:T9.8℃,P次/分,BP/90mmHg,意识不清,皮肤无皮疹,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无抵抗,Kernig征及Babinski征(+)。实验室检查:血WBC15×/L,N0.75,CSF检查:压力20mmH2O,外观清亮,有核细胞数×/L,单核0.9,蛋白轻度升高,糖、氯化物正常。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钩端螺旋体病

B、肾综合征出血热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流行性乙型脑炎

E、结核性脑膜炎

D

流行性乙型脑炎多为夏秋季发病,蚊子为其传播媒介,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无瘀点、瘀斑。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浑浊,白细胞计数多在(50~)×/L,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

26、9岁,男性,发热起病,轻度乏力,腹胀,巩膜皮肤黄染逐渐加深,持续不退已两个月,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化验呈梗阻性黄疸表现,CT检查未见肝外梗阻征象,肝内胆管不扩张,诊断应考虑

A、急性黄疸型肝炎

B、亚急性重症肝炎

C、胆汁性肝硬化

D、淤胆型肝炎

E、硬化性胆管炎

D

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是自觉症状比较轻,有胆汁淤积的表现(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血中胆红素升)。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可以选择。

27、男性,40岁,有早期肝硬化史,胆囊炎,因劳累,近1周发热9℃,右季肋区不适,腹胀,下肢浮肿,巩膜,皮肤深度黄疽,腹腔积液征(+),凝血酶等时间延长,应诊断为

A、肝硬化失代偿

B、肝硬化自发腹膜炎

C、慢性重型肝炎

D、淤胆型肝炎

E、亚急性重型肝炎

C

慢性重型肝炎:具备以下三点中的两点可以诊断:①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包括慢性乙、丙型肝炎病毒携带半年以上;②无临床肝病史(隐匿发病的慢性肝炎),但具有慢性肝病体征和(或)慢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③出现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28、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近2日出现上腹部不适,烧灼感,反酸,继而出现神志不清,躁动,扑翼样震颤(+),此时心率加快测血氨增高。最可能原因是

A、静点氨基酸所致

B、离子紊乱所致

C、胃粘膜病,引起消化道出血,诱致肝性脑病

D、药物引起精神异常

E、继发感染,导致病情加重

C

上消化道出血可以诱发肝性脑病,而题干显示上腹部不适,烧灼感,反酸,提示胃酸的侵袭作用,根据题干患者随后出现肝性脑病,这样要将2个联系起来考虑,就是患者有隐袭的上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

29、患者,诊为慢性重型肝炎伴腹腔积液,2天以来发热,腹痛,腹泻,全腹有压痛及反跳痛,腹腔积液量增加,患者最可能并发

A、肠道感染

B、自发性腹膜炎

C、胆道感染

D、阑尾炎

E、门静脉炎

B

全腹有压痛及反跳痛,腹腔积液量增加,为腹膜炎的表现,所以,最可能的是自发性腹膜炎。

0、患者,诊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天前开始发热,腹痛,腹泻,全腹有压痛,腹腔积液量增加,应尽快做哪项检查

A、血培养

B、便常规及便培养

C、腹腔积液常规及细菌培养

D、腹部B超检查

E、肝胆脾CT检查

C

题干已经明确腹腔积液量增加,做B超没有什么实质意义,患者是肝硬化基础,需要考虑自发性腹膜炎的可能,C可以明确诊断,并可以做细菌培养,指导用药

1、男性。发现乙肝2年。出现乏力,腹胀。食欲不振,病情不稳定,查体:慢性肝病容,肝肋下触及1.0cm,质中等。脾界扩大,血清ALTU/L,白蛋白5g/L,球蛋白6g/L,应诊为

A、慢性迁延性肝炎

B、慢性活动性肝炎

C、慢性重型肝炎

D、肝硬化

E、淤胆型肝炎

B

1.慢性迁延型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达半年以上,仍有轻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症状,多无黄疸。肝肿大伴有轻度触痛及叩击痛。肝功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病情延迁不愈或反复波动可达1年至数年,但病情一般较轻。2.慢性活动性肝炎:既往有肝炎史,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倦怠无力、食欲差、腹胀、溏便、肝区痛等面色常晦暗,一般健康情况较差,劳动力减退。肝肿大质较硬,伴有触痛及叩击痛,脾多肿大。可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及明显痤疮。肝功能长期明显异常,ALT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丙种球蛋白及IgG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可出现阳性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增多而补体C、C4可降低。部分病例出现肝外器官损害,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2、患者男性,4岁,既往体健。5天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发热、恶心、食欲减退伴尿黄,明显乏力。实验室检查:ALTU/L,TBil74μmol/L。该患者应考虑的诊断是

A、急性黄疸型肝炎

B、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C、急性重型肝炎

D、淤胆型肝炎

E、亚急性重型肝炎

A

突然发热、恶心、食欲减退、尿黄、乏力,化验:ALTU/L,TBil74μmol/L,提示急性黄疸型肝炎。

、患者男性,25岁,在入职体检中发现HBsAg(+),当时无自觉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近来因突然乏力、恶心、厌食、尿色黄而入院。化验:ALTU/L,血清总胆红素88μmol/L,抗-HAVIgM(+)。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

A、乙型肝炎,慢性活动型,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

B、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C、急性乙型肝炎,合并甲型肝炎

D、乙型肝炎,慢性迁延型,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

E、急性黄疸型肝炎,甲、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

B

在一次体检中发现HBsAg(+)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突然乏力、恶心、厌食、尿黄,化验:ALTU,血清总胆红素88μmol/L,抗-HAVIgM(+)提示为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

4、患儿女,7岁,精神食欲差5天,恶心伴呕吐天,尿黄2天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皮肤巩膜轻度黄疸,心肺(-),腹部平软,肝肋下cm、脾肋下1cm,移动性浊音(-)。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

B、急性黄疸型庚型肝炎

C、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

D、急性黄疸型丙型肝炎

E、急性黄疸型丁型肝炎

C

患儿是以消化道症状严重,出现尿黄,肝脏肿大,有黄疸,考虑是传染病疾病。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

5、患者男性,1岁,不规则发热,咳嗽半年,间断腹泻,大便无脓血,病后体重由71kg降到65kg,年前曾到非洲工作,一年前回国,诊断该病的实验检查是

A、大便培养

B、胸部X线片

C、查血疟原虫

D、检测抗HIV

E、取血分离HIV

D

根据患者病史,间断腹泻,大便却无脓血,排除消化道的溃疡等引起的出血,患者有不规则发热,咳嗽半年,且病后体重明显减轻,有曾去非洲工作的经历,考虑是自身HIV感染引起的疾病,实验室检查为检测抗HIV而不是取血分离HIV。

6、患者男性,0岁。腹泻个月,大便每日7~10次,稀便,无脓血及黏液。有吸毒史2年。查体:T7.6℃,消瘦,神志清楚,肛门周围可见疱疹。实验室检查:粪便镜检偶见白细胞。为明确诊断,最重要的检查是

A、抗EBVIgM

B、结核抗体

C、抗HIV

D、抗单纯疱疹病毒IgM

E、抗CMVIgM

C

肛门出现疱疹,应该是考虑是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在者吸毒史,消瘦,应该是考虑是艾滋病可能,所以要检查抗HIV。

7、患者男性,46岁,因反复机会性感染入院,检查发现患者伴发卡波西肉瘤,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腺苷脱氨酶缺乏症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C、选择性IgA缺乏症

D、X-性连锁低丙球血症

E、艾滋病

E

卡波西肉瘤是HIV与人疱疹病毒B型共同感染所致,因此,该题应选E。

8、一男性,根据临床:发热,咳嗽,腹泻,消瘦,及血清HIV抗体阳性,考虑为艾滋病,最终经哪一项检查确定了艾滋病的诊断

A、P24抗原阳性

B、便培养

C、痰培养

D、胸X片

E、以上皆不是

A

p24是艾滋病的核心抗原之一。在HIV1急性感染期,p24抗原是血清中首先被检测到的病毒标志。

9、男性,9岁,商人,有冶游史,1周来发热,头痛,全身不适,无食欲,全身淋巴结均肿大,无痛。白细胞.5×/L,CD4/CD81.0,其他无特殊,此例哪种疾病可能性大

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B、急性淋巴结炎

C、艾滋病

D、霍奇金病

E、钩体病

C

该患者有:冶游史,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性传播疾病。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所以考虑为:艾滋病。

40、5岁男孩,高热一天,腹泻6~7次,为黏液性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反复惊厥,逐渐出现昏睡、神志不清,病前吃过未洗的黄瓜,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其临床类型属于

A、普通型

B、轻型

C、重型

D、中毒型

E、慢性型

D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可大于40℃,反复惊厥,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肠道症状多不明显甚至无腹痛和腹泻;也有在发热、脓血病2~天后始发展为中毒型。

41、男孩,8岁,血清中抗-HBs,抗-HBe,抗-HBc阳性,其他乙型肝炎血清学指标阴性时,应考虑为

A、急性乙型肝炎潜伏期

B、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

C、急性乙型肝炎

D、慢性乙型肝炎

E、重型乙型肝炎

B

e抗原转为e抗体表示乙肝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减弱,而且已产生抗-HBs,所以应该是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

三、A/A4

1、男性,突发寒战,体温9℃左右,腹泻十余次,伴里急后重,便为稀便,很快转化为脓血便,便常规红细胞5个/HP。白细胞10个/HP,脓液(++)。

1、该患者最可能诊断

A、细菌性痢疾

B、伤寒

C、阿米巴痢疾

D、肠炎

E、食物中毒

A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黏液便等。可伴有发热和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甚至发生中毒性脑病。由于痢疾杆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但有交叉耐药性,且病后免疫力差,故菌痢可多次感染,多次发病。

2、该患者如确诊,还需何种检查

A、便细菌培养

B、血常规

C、尿常规

D、腹部平片

E、血细菌培养

A

细菌性痢疾:粪便常规: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与巨噬细胞;粪便细菌培养:分离到痢疾杆菌;粪便免疫检测:痢疾杆菌抗原阳性。

、该患者治疗首选药物

A、先锋霉素

B、氧氟沙星

C、红霉素

D、氯霉素

E、黄连素

B

4、该患者需与哪一种病相鉴别

A、肠炎

B、霍乱

C、伤寒

D、肝炎

E、肠道肿瘤

A

题中患者考虑为细菌性痢疾,需要和其它原因所致的肠炎相鉴别。急性菌痢应与急性胃肠炎、阿米巴痢疾等鉴别,所以此题选A。

2、女孩,2岁,因发热半天,呕吐2次,半小时前突然面色发灰,四肢发冷,来院急诊。体检:体温40℃,精神萎靡,重病容,血压4/0kPa,心率次/分,腹软,巴氏征、布氏征均阴性。肛拭大便常规:白细胞:10~20/HP,红细胞0~1/HP,吞噬细胞0~1/HP,临床诊断为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1、在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发病中,下列哪项毒素最主要

A、肠毒素

B、内毒素

C、外毒素

D、细胞毒素

E、溶血毒素

B

中毒型痢疾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和机体对细菌毒素产生异常强烈的过敏反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关。志贺菌内毒素从肠壁吸收入血后,引起发热、毒血症及急性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及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使小动脉和小静脉发生痉挛性收缩,内毒素直接作用或通过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使组氨酸脱羧酶活性增加,或通过溶酶体释放,导致大量血管扩张血、加重微循环障碍。中毒性菌痢的上述病变在脑组织中最为显著。可发生脑水肿甚至脑疝,出现昏迷、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中毒性菌痢死亡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内毒素其主要作用。

2、关于细菌性痢疾,主要病变部位在

A、回肠末端

B、结肠远端

C、横结肠

D、小肠和结肠

E、乙状结肠和直肠

E

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肠,尤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主。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基本病变应为

A、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B、结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

C、肠黏膜呈节段性、坏死性炎症

D、肠黏膜呈点状坏死和溶解

E、肠黏膜组织溶解性坏死形成溃疡

A

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为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分泌大量渗出物,间有微小脓肿。

、男性,5岁。海上作业为主,今日发热,体温8.5℃,腹泻稀便。查:无欲外观,周身可见荨麻疹,无黄疸,肝肋下1.0cm,脾肋下2.0cm。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5×/L,嗜酸性粒细胞40%。

1、其最可能的诊断为

A、伤寒

B、副伤寒

C、阿米巴肝脓肿

D、急性血吸虫病

E、粟粒性结核

D

该中年男性病人海上作业为主,有发热、腹泻等急性血吸虫病的全身症状,有荨麻疹和肝脾中等体征,化验嗜酸细胞增高均支持急性血吸虫病。因此答案是D,其他的可能性均小。

2、构成本病基本病变改变是

A、虫卵

B、成虫

C、毛蚴

D、尾蚴

E、童虫

A

在血吸虫感染全过程中,在来自各发育阶段如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抗原刺激下,宿主发生一系列免疫应答并诱发相应的病理变化,尤其是虫卵抗原所引起的虫卵肉芽肿,构成了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可将血吸虫视为一种免疫性疾病。

4、患者男性,45岁,因腹胀、乏力、食欲缺乏5天来诊,10年前体检发现HBsAg(+),HBeAg(+),ALT正常,口服中药断续治疗,有长期大量饮酒史。家中母亲及2个兄弟均为乙肝患者。查体:意识清楚,面色晦暗,无明显黄染,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cm,腹水征(+)。实验室检查:ALT50U/L,HBV-DNA2×copie/ml。

1、该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是

A、保肝治疗

B、免疫治疗

C、抗病毒治疗

D、对症治疗

E、抗纤维化治疗

C

2、最重要的治疗药物是

A、胸腺肽

B、甘草酸制剂

C、干扰素

D、丹参

E、核苷(酸)类似物

E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流行病学特点可以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腹水,无论血清HBV-DNA是否高于1.0×10copie/ml,都必须选用核苷类药物(截止8年8月国内上市的药物主要有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四种)抗病毒。该患者目前存在有病毒复制,则需要抗病毒治疗,首选的药物为核苷酸类似物。患者存在有失代偿性肝硬化是干扰素应用的禁忌。

5、男性,4岁,呕吐、腹泻2天,意识模糊、烦躁不安半天急诊入院。查体:BP/70mmHg,甚至恍惚,巩膜中度黄染,颈部可见数枚蜘蛛痣。心肺未见异常,服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cm,双上肢散在出血点HB90g/L,WBC.22×/L,血糖7.0mmol/L,尿糖(+),尿酮(-),尿镜检(-)。既往有慢性肝炎病史。

1、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肝性脑病

B、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C、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

D、尿毒症

E、脑血管病

A

患者巩膜黄染,颈部可见蜘蛛痣,肝肋下未触及,脾大,为肝硬化的典型表现。呕吐后出现意识障碍,说明易发生肝性脑病。

2、对确诊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是

A、血气分析

B、腹部CT

C、肾功能

D、肝功能

E、血氨

E

氨中毒学说是肝性脑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本例诊断首选血氨的测定。

、对此患者的治疗,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禁食蛋白质

B、口服乳果糖

C、静滴精氨酸

D、肥皂水灌肠

E、补充支链氨基酸

D

肥皂水多为碱性溶液,可增加肠道氨的吸收,故肝性脑病患者严禁使用肥皂水灌肠。

6、女孩,7岁,高热12小时,伴有头痛、关节痛、呕吐。体检:表情呆钝,面色青灰,全身散在出血点,颈抵抗不明显,血压9/6kPa,脑脊液细胞数×/L,蛋白微量,糖2.24mmol/L,氯化物mmol/L。

1、该患儿目前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流行性出血热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败血症

D、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结核性脑膜炎

B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儿一般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细菌就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这时表现为高热、恶心、呕吐,皮肤出现瘀点、瘀斑,主要分布于肩、肘、臀等易于受压的部位。病原菌最终可侵及脑膜,发展成脑膜炎,出现脑膜刺激征和颅内压增高。

2、下列哪项最有助于本病的快速诊断

A、血培养

B、皮肤瘀斑涂片找菌落

C、血清中抗原检测

D、脑脊液抗原检测

E、脑脊液找细菌

B

细菌学检查皮肤瘀点涂片找到病原菌,即可诊断。这是快速诊断最简单方法。

、该患儿全身瘀点增多,出现瘀斑,面色青灰,四肢凉,血压测不出,下列哪项治疗措施不得当

A、用5%的碳酸氢钠

B、用肝素

C、用磺胺药

D、用激素

E、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C

磺胺类药物对败血症期疗效欠佳,而且病人有呕吐,口服困难,耐药菌株也增多。

4、与该患儿密切接触的表妹应如何预防

A、口服磺胺药天

B、医学观察1周

C、肌注青霉素天

D、肌注丙种球蛋白

E、口服红霉素天

B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期就地呼吸隔离和治疗。一般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日,对于患者接触着医学观察7日。

7、男性农民,于1月中旬来诊,发热4天,体温8~9.5℃,畏寒、头痛、周身酸痛、食欲缺乏、腹胀,咽部不适、轻咳。查体:神清,面部及上胸部皮肤潮红,腋下有2~个出血点,眼结合膜充血,心肺正常,肝脾未及,肾区叩击痛(+)。血压80/60mmHg,尿蛋白(+++),红、白血细胞各~5个/HP,颗粒管型1~2个/HP。血红蛋白g/L,白细胞14.8×/L,N0.79,L0.21。

1、为明确诊断对该患者应首选下列哪项检查

A、肾病综合征特异性IgM抗体检查

B、血培养

C、肥达反应及外裴反应

D、胸片

E、显凝试验

A

在感染过程中IgM首先出现,但持续时间不长,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2、治疗应首先采用哪项措施

A、大剂量抗生素抗感染

B、血管活性药物升压

C、扩充血容量

D、肾上腺皮质激素

E、肝素抗凝

C

患者现在血压,应该首先补充血容量。

、早前休克的原因是

A、中毒性休克

B、感染性休克

C、失血浆性休克

D、过敏性休克

E、以上都不是

C

广泛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血浆渗出和微循环障碍等造成低血压或休克。

8、患者男性,20岁,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每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15~20个/HP,RBC5~10个/HP。

1、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制是

A、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

B、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C、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E、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黏膜的直接损害

A

2、该病例用抗生素治疗天,症状好转即停药,有可能产生下列哪种后果

A、发生肠出血

B、转为慢性菌痢

C、病情加重,出现肠穿孔

D、合并败血症

E、发生癌变

B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为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是急性化脓性炎症。急性期未有效根治时可转为慢性。

9、患者男性,1岁,发热2天,伴头痛、神志不清1天,8月中旬来诊,查体:T9.5℃,神志不清,颈抵抗,克氏症、布氏症(+)。实验室检查:血WBC16×/L。

1、最可能的诊断是

A、钩端螺旋体病

B、流行性乙型脑炎

C、疟疾

D、中毒型菌痢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

夏季出现头痛、神志不清,病理征阳性,高热,应该考虑是乙脑。流脑多见于冬春季节。

2、为确诊应进行的检查是

A、血涂片找疟原虫

B、血培养

C、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

D、血清特异性IgM抗体

E、脑脊液常规及培养

D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确诊。

10、男孩,岁,因发热天,头痛,喷射性呕吐4次,神萎,嗜睡,5年8月就诊。体检:体温9.8℃,神志清,神萎,入睡状,咽充血,颈有抵抗,心肺无异常。腹软,提睾反射未引出,膝反射亢进,克氏征、布氏征均阳性。

1、该病儿询问病史的要点是

A、当地有无洪水、居住环境及周围有无鼠类

B、居住环境有无蚊虫及乙型脑炎疫苗接触史

C、有无皮肤感染,如疖、脓疱疮等

D、有无不洁饮食史或腹泻病人接触史

E、当地有无疟疾流行

B

患儿夏季入院,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病理征阳性,有明显季节区域,高度怀疑是乙脑。所以需要询问居住环境蚊虫及乙型脑炎疫苗接触史。

2、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钩端螺旋体病

C、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D、病毒性脑炎

E、脑性疟疾

A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有严格季节性,多于7、8、9月份发病。患儿夏季入院,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病理征阳性,有明显季节区域,高度怀疑是乙脑。中毒型细菌性菌痢,往往之前会有不洁饮食。

、为明确诊断应做的首要检查

A、脑脊液检查

B、血培养

C、血常规

D、大便常规及培养

E、血涂片找疟原虫

A

若1个月内未接种乙脑疫苗者血清或脑脊液中特异性IgM阳性,或特异性IgG阳转或双份血清滴度≥4倍增高,或脑脊液/血清/脑组织分离乙脑病毒阳性可确定诊断。

4、假如病人在检查过程中出现抽搐,紧急应用的药物是

A、20%的甘露醇静脉注射

B、肌内注射安乃近降温

C、用地西泮肌内注射

D、静脉推注糖皮质激素

E、用5%的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C

患儿在检查中出现惊厥,考虑是高热引起惊厥,首先应该止惊,有镇静药物。

11、患者男性,15岁。发热5天,伴乏力、食欲缺乏、恶心、尿黄1天。有不洁饮食史。查体:T8.0℃,巩膜黄染,肝肋下1.5cm,触叩痛(+),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WBC8.5×/L,N0.54,L0.46,ALTU/L,TBil96μmol/L,DBil62μmol/L。

1、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沙门菌感染

B、急性胆囊炎

C、伤寒

D、急性病毒性肝炎

E、肾综合征出血热

D

2、为明确诊断首选的检查是

A、肥达反应

B、粪便培养

C、血培养

D、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

E、出血热抗体监测

D

患者男性,有食欲缺乏、恶心。尿黄,可以应该是消化道疾病,患者虽然有不洁饮食史,但是患者是肝功能异常,肝大,触痛,应该考虑是肝炎,所以排除法应该是D。

12、5岁患者,巩膜皮肤黄染20余天,伴恶心腹胀,食欲不振,尿如浓茶样,查体:神志清,深度黄疸,注射部位可见瘀斑,慢性肝病征(-),鼓肠,腹腔积液征(+),肝右肋下触及1.0cm,脾侧卧未及,ALT00U/L,胆红素定量00μmol/L。白蛋白29g/L,凝血酶时间24秒(对照12秒),AFP80ng/ml。

1、此患诊断应考虑

A、急性重型肝炎

B、亚急性重型肝炎

C、慢性重型肝炎

D、淤胆型肝炎

E、原发性肝癌

B

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同时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2、下列哪项检查对诊断最有意义

A、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

B、血胆红素定量

C、甲胎蛋白(AFP)

D、凝血酶时间

E、血清白蛋白

D

由于凝血酶原半衰期短,在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后的短时间内即有凝血酶原时间的改变,故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有助于重型肝炎的诊断,病情和预后的判定。

、此患最终易发展为

A、慢性肝炎

B、原发性肝癌

C、淤胆型肝炎

D、胆汁性肝硬化

E、坏死后肝硬化

E

坏死后肝硬化多数为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发展而来。亚急性重型肝炎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肝细胞和纤维组织再生,假小叶形成,最终形成肝硬化。

1、男性,40岁,曾在国外居住多年,年前回国,近半年持续低热,伴乏力,周身淋巴结肿大,口腔粘膜反复感染,大量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近来体重减轻,血常规示:白细胞低和贫血。

1、此时应注意哪种疾病更合适

A、结核病

B、白塞病

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艾滋病

E、亚急性变应性败血症

D

2、要诊断艾滋病还应做哪项检查

A、血沉

B、抗HIV

C、嗜异性凝集试验

D、抗HEV

E、病毒培养

B

艾滋病的初筛,都是做酶联免疫法测血清中HIV抗体是否阳性,若阳性再做进一步的检测。A,C均不是诊断艾滋病的方法。D应该是戊型肝炎病毒,E病毒培养,慢且复杂,不适合临床检测。

14、18岁男性,在校大学生,2个月来无诱因出现颈部、腋下淋巴结肿大,体重明显下降达10kg,伴顽固性腹泻,每日十数次稀便,经询问病史,为同性恋。

1、最可能的诊断是

A、克罗恩病

B、淋巴瘤

C、艾滋病

D、肠结核合并淋巴结结核

E、恶性组织细胞病

C

性接触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以同性恋为主。结合患者查体淋巴结肿大及顽固性腹泻及体重明显下降等,支持此诊断。

2、首选的确诊检查是

A、骨髓穿刺

B、PPD试验

C、淋巴结穿刺或活检

D、血浓缩找恶性细胞

E、抗HIV抗体用CD4+淋巴细胞计数

E

确诊应检测抗体及其CD4+淋巴细胞计数。

、在病程中出现咳嗽气促、发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则应首先考虑

A、粟粒性肺结核

B、间质性肺炎

C、心功能不全

D、卡氏肺孢子虫性肺炎

E、军团菌肺炎

D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是艾滋病最重要的并发症。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起病较急,开始时干咳,迅速出现高热、气促、发绀,肺部体征甚少,可有肝脾肿大。

4、皮肤出现紫红色浸润斑或结节,应考虑

A、药疹

B、卡波西肉瘤

C、过敏性紫癜

D、红斑狼疮

E、全身血管炎

B

卡波西肉瘤亦是艾滋病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符合。其最典型的发病部位是皮肤。病变过程中或起始时也可累及黏膜、淋巴结和内脏器官,有时不累及皮肤。经典型KS特征是出现紫色、红蓝色或深棕色斑丘疹、斑块和结节,也可形成溃疡。尤其常见于肢体末端,可伴有淋巴水肿。此病一般为惰性,淋巴结和内脏不常受累。可伴有造血细胞性恶性病变。

15、男性,11岁,乏力,纳差10日,尿色深如红茶2天入院。体检:神清,巩膜中度黄染,肝下1指质软有压痛,脾未及,总胆红素68μmol/L,ALTU,HBsAg(+),确诊为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是

A、巨细胞病毒

B、肠道病毒

C、DNA病毒

D、RNA病毒

E、EB病毒

C

2、患儿住院后检查血清HBsAg及HBeAg均阳性。这表明

A、病人易演变为肝癌

B、病人易转变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C、病人血中Dane颗粒较多,有传染性

D、病人已进入恢复期,无传染性

E、病人血中Dane颗粒较少,传染性小

C

、1个月后复查,ALT正常,血清胆红素<17μmol/L,抗HBs、抗HBc和抗HBe均阳性,HBsAg和HBeAg阴性,这表明

A、肝炎未愈,病毒仍在复制

B、仍有传染性,需继续隔离

C、急性乙型肝炎向迁延型肝炎转变

D、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

E、急性乙型肝炎向慢性肝炎转变

D

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乙肝标志物的意义:①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HBsAg阳性说明机体过去或近期感染了HBV,可能具有传染性,但其本身无传染性。是HBV现症感染的标志之一,可见于潜伏期患者,急慢性乙肝患者和慢性HBsAg携带者,抗-HBs阳性说明机体过去感染过HBV,现在已恢复或正在恢复。抗-HBs是HBV感染后所产生的所有抗体中唯一的保护抗体,对以后的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一般在HBsAg消失后隔一段时间才出现,这段时间称为空窗期,此时HBsAg及抗HBs均为阴性。②核心抗原(HBcAg)和抗体(抗-HBc):血液中不能检出HBcAg,只能检测抗-HBc。抗-HBcIgM高滴度时,可作为HBV近期(急性)感染的标志,抗-HBcIgG阳性是HBV过去感染的标志。③E抗原(HBeAg)和抗体(抗-HBe):HBeAg阳性是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的标志。急性肝炎患者若HBeAg持续阳性10周以上,可能转为慢性感染。抗-HBe阳性往往表示病毒复制减少或终止,机体正在恢复,传染性减低。④HBV-DNA和DNA多聚酶:HBV-DNA阳性或DNA多聚酶活性增高,提示病毒复制,机体传染性大。

四、B

1、A.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有炎症,坏死和血栓形成B.皮肤及内脏血管损害更严重和广泛血管腔内有血栓C.病变以脑组织为主,有明显的充血和水肿颅内压升高,可形成脑疝D.病变主要在大脑两半球表面和颅底E.以上都不是

1、流脑败血症期病理变化是

ABCDE

A

败血症期:上期约经1-2天,一部分患者进入此期。大部分病人的皮肤,粘膜出现瘀斑,此乃细菌栓塞在小血管和内毒素对血管壁损害所出现的出血灶。此期血培养可阳性;出血处刮片也常可找见细菌。因内毒素的作用,患者可有高热、头痛、呕吐及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增高等表现。败血症期主要病变为血管内皮损害。

2、流脑脑膜炎期的病理变化

ABCDE

D

流脑(典型)病理变化根据病情进展,一般可分为三期:1.上呼吸道感染期:细菌在鼻咽部粘膜繁殖,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主要为粘膜充血、水肿,少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分泌物增多。2.败血症期:上期约经1-2天,一部分患者进入此期。大部分病人的皮肤,粘膜出现瘀斑,此乃细菌栓塞在小血管和内毒素对血管壁损害所出现的出血灶。此期血培养可阳性;出血处刮片也常可找见细菌。因内毒素的作用,患者可有高热、头痛、呕吐及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增高等表现。败血症期主要病变为血管内皮损害。.脑膜炎症期:此期的特征性病变是脑脊髓膜的化脓性炎症。脑实质一般不受累,邻近的脑皮质可有轻度水肿。脑膜炎期主要病变为大脑两半球表面和颅底软脑膜炎症。

2、A.HBsAgB.抗HBsC.HBeAgD.抗HBeE.抗HBc

1、乙肝疫苗的主要成分是

ABCDE

A

乙肝疫苗其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外壳——HBsAg,也叫表面抗原。

2、保护性抗体是

ABCDE

B

抗-HBs(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是保护性抗体。

、乙肝病毒复制指标是

ABCDE

C

HBeAg-e抗原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4、表示有传染性指标是

ABCDE

C

表示有传染性指标是:HBeAg。

5、曾经感染乙肝病毒指标是

ABCDE

E

曾经感染乙肝病毒的指标是核心抗体HBcAb:其阳性表示曾经受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A.消化道传播B.输血传播C.虫媒传播D.呼吸道传播E.直接接触传播

1、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ABCDE

A

甲型肝炎的病毒主要有粪-口传播,粪便污染饮用水、食物、蔬菜、玩具等可以引起流行。输血后甲型肝炎极罕见。

2、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ABCDE

B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的小偏方有哪些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ygiuv.com/jbtz/9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当前时间: